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雨知何夕,干戈寄此身。
青灯少年梦,白发异乡春。
水驿逢花使,丹田守谷神。
行窝随处乐,聊自得吾真。
白话文翻译:
风雨交加的夜晚,不知何时才能结束,心中怀着战斗的忧虑。年轻时的梦想如青灯下的书卷,而如今却在异乡白发苍苍,春天的阳光再也无法照耀。水边的驿站偶遇传花使者,内心的气息如守护的神灵般安宁。行走在各地,随处都能找到乐趣,随心所欲,获得了我真正的自我。
注释:
- 风雨知何夕:风雨交加的夜晚,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不确定。
- 干戈寄此身:干戈是战争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
- 青灯少年梦:青灯下的梦,指年轻时的理想与追求。
- 白发异乡春:白发象征衰老,异乡春天则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失落。
- 水驿逢花使:水驿是指驿站,花使是传递美好信息的使者,寓意偶然的美好相遇。
- 丹田守谷神:丹田是道教所指的气息之所,守谷神则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 行窝随处乐:行窝是指旅行的住所,随处乐则强调内心的快乐与洒脱。
- 聊自得吾真:随意地享受真实的自我,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与自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景熙,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清新流畅的诗风著称,常在诗中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经历了风雨人生后,诗人回首往事,反思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内心真实自我的追寻。
诗歌鉴赏:
《寄怀》是一首充满哲思的古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在风雨交加的背景下,诗人用“干戈寄此身”表达了对战乱与不安的沉重思考。随后的“青灯少年梦”则通过对年轻时理想的回忆,衬托出时间的流逝与理想的破灭,令人感到一丝惆怅。
接下来的“白发异乡春”更是加深了这种失落感,诗人将自己置于异乡,失去了年轻时的朝气和理想,白发的象征使得这一切显得更加沉重。然而,在“水驿逢花使”中,诗人又看到了一丝希望与美好,仿佛在提醒自己,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最后一联“行窝随处乐,聊自得吾真”则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诗人选择在旅途中寻找快乐,并在每一个角落中发现真实的自我。这种情感的转折,既是对理想的妥协,也是对生活的接受,展现出诗人在经历风雨后的一种内心平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表达对生活中风雨和战争的沉重感受,暗示着人生的不易。
- 第二联:通过对年轻理想的追忆,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对故乡的思念。
- 第三联:偶遇美好,象征着生活中的小确幸,带来内心的安宁。
- 第四联:强调在行走中发现快乐与真实自我的重要性,表达了乐观的生活态度。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手法,如“青灯”与“白发”的对比,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风雨”与“干戈”的意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生活的艰辛。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在风雨中对理想的追寻和对生活的热爱,传达了即使在逆境中也要找到自我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 风雨:象征人生的艰难与不确定。
- 青灯:代表理想和追求。
- 白发:象征衰老与对过往的怀念。
- 水驿:象征人生旅途中的偶然美好。
- 丹田: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守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风雨知何夕”中“何夕”的意思是什么?
- A. 何年
- B. 何时
- C. 何地
- D. 何人
-
诗中“白发异乡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期待
- B. 失落
- C. 欢喜
- D. 愤怒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战乱中的思乡情,展现了诗人在动荡中对故乡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静夜思》则强调了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思念,反映了对故乡的眷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