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全》

时间: 2025-01-11 11:13:48

求全伤德义,欲速累功名。

玉要藏而待,苗非揠故生。

未妨徐出昼,何苦急堕成。

此道今亡矣,嗟谁可与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求全伤德义,欲速累功名。
玉要藏而待,苗非揠故生。
未妨徐出昼,何苦急堕成。
此道今亡矣,嗟谁可与明。

白话文翻译:

追求完美反而伤害了道德和义理,急于追求功名只会导致累赘。美玉需要隐藏等待,幼苗并非通过强行拔高才能生长。无需急于在白昼中显露,何必苦苦追求一时的成就。这样的道理如今已不复存在,唉,谁能真正明白其中的真谛呢?

注释:

  • 求全:追求完美,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 伤德义:损害了道德与义理。
  • 欲速:想要快速,急于。
  • 累功名:累积功名,指追求名利。
  • 玉要藏而待:指美玉要藏起来耐心等待,隐喻优秀的事物需要时间来发掘和培养。
  • 苗非揠故生:幼苗不是通过拔高而生长的,强调自然生长的重要性。
  • 徐出昼:慢慢展现,指循序渐进。
  • 急堕成:急于获得成就,反而导致失败。
  • 此道今亡矣:这种道理如今已经消失。
  • 嗟谁可与明:叹息谁能理解这种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睇,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宋代变法”的主要推动者,提倡改革,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发展经济。王安石的诗词以描绘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思想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随着功名利禄的普遍追求,王安石感受到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认为这种心态不仅伤害了个人的品德和义理,也抑制了真正的才能和道德的成长。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求全》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追求完美与急于成功之间的矛盾。诗的开头即指出,追求完美会伤害到道德与义理,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诗人用“欲速累功名”来警示读者,急于追求名利只会让人陷入困境。

中间两句通过比喻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玉要藏而待,苗非揠故生”,将美玉和幼苗的生长比作人们的成长与成就,强调了耐心与自然发展的重要性。这种耐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成长上,也反映在对社会和时代的期待上。

最后两句则是对时代的感慨:“此道今亡矣,嗟谁可与明”,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与失落。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王安石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也展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求全伤德义:追求完美的目标往往会损害到人们的道德和义理。
  • 欲速累功名:急于追求功名利禄的结果,只会导致更加沉重的负担。
  • 玉要藏而待:美玉需要隐蔽和耐心的等待,暗示优秀的人才和事物需要时间去发掘和成长。
  • 苗非揠故生:幼苗的成长不是通过强行拔高而得来的,强调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 未妨徐出昼:不妨慢慢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成就,强调循序渐进的道理。
  • 何苦急堕成:何必急于求成,以至于导致失败。
  • 此道今亡矣:这样的道理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复存在。
  • 嗟谁可与明:感叹如今能理解这一道理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和事物比作玉和苗,形象地表达出成长和等待的重要性。
  • 对仗:如“欲速累功名”与“未妨徐出昼”,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反问:最后一句“嗟谁可与明”,引发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探讨追求完美与急功近利的关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及对真理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美好、珍贵的事物。
  • :象征着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 :象征着光明与显露,代表着人们的成就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求全”指的是什么? A. 完美
    B. 不完美
    C. 普通

  2. “玉要藏而待”强调的是什么? A. 隐藏与等待的美
    B. 急于求成
    C. 不需要等待

  3. “苗非揠故生”意在说明什么? A. 强行拔高有益
    B. 成长需要自然过程
    C. 幼苗要快生长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求全》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王安石主要通过对比和比喻探讨追求与等待的关系,而杜甫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个人的孤独与忧愁。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