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墨》
时间: 2025-01-26 02:09: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墨
王安石 〔宋代〕
谁为尧舜徒,孔子而已矣。
人皆是尧舜,未必知孔子。
伯夷不辱身,柳下援而止。
孔子尚有言,我则异於是。
兼爱为无父,排斥固其理。
孔墨必相用,自古宁有此。
退之嘲鲁连,顾未知之耳。
如何蔽於斯,独有见於彼。
凡人工自私,翟也信奇伟。
惜乎不见正,遂与中庸诡。
退之醇孟轲,而駮荀杨氏。
至其趣舍间,亦又蔽於己。
化而不自知,此语孰云俚。
咏言以自警,吾诗非好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圣贤的思考与批判。诗中提到尧舜是理想的君主,但人们常常只知道孔子,而不真正理解他的思想。伯夷宁愿不受屈辱而隐居,孔子则有自己的见解,强调“兼爱”却被认为没有父亲的概念。孔子和墨子之间的争论自古以来就存在,难道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吗?作者对那些只会盲目跟随他人、缺乏独立见解的人感到失望,认为这种自私的态度是对真正智慧的排斥。诗中提到的“退之”指的是王阳明,提到的“孟轲”与“荀杨氏”则表示对立的思想流派。总之,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来警醒自己,而不是仅仅为了抨击他人。
注释:
- 尧舜: 中国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常被用来比喻理想的统治者。
-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 伯夷: 古代贤士,因不愿为暴君服务而隐居。
- 兼爱: 墨子提出的思想,强调无差别地爱所有人。
- 中庸: 指儒家思想中的一种中和、适度的理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变法著称,以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改革为目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反映了他对传统思想的反思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儒家与墨家之间争论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王安石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儒道墨三家思想的辩证关系的思考。在诗中,王安石毫不掩饰自己对当时儒学局限性的批判,认为许多人虽然对尧舜有崇高的理想,却对孔子的真实思想缺乏理解。他用“谁为尧舜徒,孔子而已矣”来反映出人们的认知偏差,强调了知识的传承和思考的重要性。
此外,诗中提到的“退之”与“孟轲”反映了王安石对哲学思想的多样性的认可,表明他希望从不同的思想中汲取营养,以求得真理。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智慧追求的执着和对肤浅理解的失望,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呼吁人们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为尧舜徒,孔子而已矣。”:质问追随尧舜的人,是否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
- “人皆是尧舜,未必知孔子。”:即使人人向往尧舜的理想,实际上对孔子的教诲却知之甚少。
- “伯夷不辱身,柳下援而止。”:伯夷宁愿隐居也不愿屈辱于暴君,表达了对高洁品德的追求。
- “孔子尚有言,我则异於是。”:孔子有自己的主张,而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例如,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对比,突显出当下的局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和自我警醒的必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尧舜: 理想的统治者。
- 孔子: 代表智慧与道德。
- 伯夷: 表现出高尚的品德。
- 兼爱: 反映出墨子的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尧舜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理想的君主
B. 失败的统治者
C. 贫穷的百姓
D. 无知者 -
王安石在诗中对孔子的态度是?
A. 尊重
B. 批判
C. 无视
D. 崇拜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读墨》与李白的《静夜思》在风格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倾向于哲学思考,而后者则表达个人情感和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王安石与中国古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