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龙图知江宁》

时间: 2025-01-23 14:30:26

才高明主眷方深,属郡闻风自革心。

闾里不须多按治,山川从此数登临。

茅檐坐隔云千里,柏垄初抽翠一寻。

东望泫然知有寄,但疑公岂久分襟。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吴龙图知江宁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才高明主眷方深,
属郡闻风自革心。
闾里不须多按治,
山川从此数登临。
茅檐坐隔云千里,
柏垄初抽翠一寻。
东望泫然知有寄,
但疑公岂久分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吴龙图前往江宁任职的祝福和不舍。诗中提到他的才能受到明主的重视,任职的消息传播开来,乡里的人也纷纷响应。没有必要多加治理,山河之美从此可以频繁游览。坐在草屋里,虽然隔着千里云雾,柏树的嫩芽刚刚冒出翠绿。向东望去,似乎能感受到他的思念,只是我怀疑他是否真的会长久地离开我。

注释:

  • 才高:才能高超。
  • 明主:指英明的君主。
  • :眷顾、关心。
  • 属郡:指被任命到的地方。
  • 闾里:乡里、村庄。
  • 按治:治理、管理。
  • 登临:登高望远。
  • 茅檐:草屋的屋檐。
  • 泫然:流泪,形容悲伤的样子。
  • 分襟:分开衣襟,表示离别的忧虑。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可以视为王安石对朋友的珍重与惜别之情的体现,反映了士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前途的美好祝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变法著称,主张改革社会政治,倡导新法,推动经济发展。其诗词风格清新、明快,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政治生涯的重要时期,吴龙图被任命为江宁知府,代表着王安石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同时也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情感交织和对未来的展望。

诗歌鉴赏:

《送吴龙图知江宁》是一首既有情感深度又富有自然描绘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吴龙图才能的赞美和对他即将赴任的祝福,表达了对朋友的珍重和不舍。开头两句“才高明主眷方深,属郡闻风自革心”,不仅展示了吴龙图的才能受到重视,也暗示了他的任命将引发乡里的变革,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接下来的几句“闾里不须多按治,山川从此数登临”则转向对未来的畅想,诗人希望通过吴龙图的任职,能带来更美好的治理,且他将能享受江宁的山水美景。自然景象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诗的美感,也与吴龙图的前途相呼应,表现出一种乐观与期许的心态。

最后几句“东望泫然知有寄,但疑公岂久分襟”,则流露出诗人与吴龙图之间深厚的友谊与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东望而泪流,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同时又对未来的相聚充满希望。这种情感的张力,让整首诗在轻松的语调中透出深刻的情感,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高明主眷方深:吴龙图的才能被明主所重视,受到深厚的关注。
  • 属郡闻风自革心:他被任命的消息传开后,乡里的人们自觉地开始变革心态。
  • 闾里不须多按治:乡里的人们不再需要过多的治理,暗示着自然的和谐。
  • 山川从此数登临:从今往后,他可以频繁地游览美丽的山川。
  • 茅檐坐隔云千里:虽然坐在草屋中,但与他的距离仿佛有千里之遥。
  • 柏垄初抽翠一寻:柏树的嫩芽刚刚冒出,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东望泫然知有寄:向东远望,泪水模糊了视线,感受到彼此的思念。
  • 但疑公岂久分襟:但愿吴龙图不会长久地离开,表达了深厚的情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吴龙图的才能比作明主的眷顾,暗示其重要性。
  • 对仗:如“茅檐”和“柏垄”,形成和谐的对称美。
  • 意象:自然景象(山川、柏树)与人际情感交织,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离别的感伤,展现了士人之间的相互珍重与美好期望,体现了王安石个人的情感与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主:象征着理想的政治环境与领导力。
  • 山川:自然之美,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 茅檐:象征着平实的生活与对友人的思念。
  • 柏垄:新生的象征,代表着希望与未来的可能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送吴龙图知江宁》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不舍与祝福
    C. 失望

  2. 诗中提到的“明主”指的是谁? A. 吴龙图
    B. 皇帝
    C. 王安石

  3. “闾里不须多按治”意指什么? A. 乡里治理不再需要
    B. 乡里需要严格治理
    C. 乡里的人们都很懒惰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送李判官赴华州》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送吴龙图知江宁》与杜甫的《送李判官赴华州》都有送别的主题,但王安石的作品更侧重于对未来的期待与自然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强调离别时的忧伤和对朋友的思念。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