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征夫
作者: 杜甫〔唐代〕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凉的场景,十户人家中几个人活着,千山万水却显得空荡荡的。路上只见悲哭的声音,城市里听不到歌唱的乐曲。漂泊的人没有安身之处,嘴里叼着干粮却还要提着武器。官军尚未通往四川,我的前途到底该如何呢?
注释:
- 十室几人在:指的是十户人家中只剩下几个人,反映出战争导致的人口减少和家庭破碎。
- 千山空自多:虽然山川壮丽,但因为人烟稀少而显得空旷。
- 路衢唯见哭:路上只听到哭声,暗示着悲惨的现实。
- 城市不闻歌:城市的繁华与歌声已不复存在,表现出战乱带来的沉重氛围。
- 漂梗无安地:漂泊无依,无法找到安身之处。
- 衔枚有荷戈:嘴里叼着干粮,手中却持有武器,体现出生存的艰辛与不安。
- 官军未通蜀:官军尚未到达四川,暗示着战局的严峻。
- 吾道竟如何:感叹未来的道路何在,表现出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著称,关注社会民生,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战乱不断,民众生活悲惨。杜甫身处动荡年代,目睹了战火带来的苦难,借此诗表达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征夫》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展现了诗人对民生苦难的深切关注。诗的开头“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以对比手法,突显出人烟稀少的惨淡景象,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破坏。接着,诗人通过“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来传达社会氛围的压抑,路上的哭声与城市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人们在苦难中失去了欢乐与希望。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则描绘了流离失所的漂泊者,生存的无奈与无助跃然纸上。诗的最后一句“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深切的悲痛和对未来的渺茫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室几人在”:描绘家庭破碎,生者寥寥。
- “千山空自多”:尽管山川壮丽,却因人烟稀少而显得冷清。
- “路衢唯见哭”:路上只听到哭泣,悲惨的现状令人心痛。
- “城市不闻歌”:城市中没有歌声,反映出人们失去欢乐。
- “漂梗无安地”:漂泊的人无法找到安身之处,生活艰辛。
- “衔枚有荷戈”:嘴里叼着食物,手中却握着武器,象征生存的压迫。
- “官军未通蜀”:官军尚未到达四川,暗示战局的动荡。
- “吾道竟如何”:感叹未来道路的迷茫与不知所措。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比了人烟稀少与千山万水的壮丽,突显悲凉。
- 意象:如“哭声”“无安地”等意象,生动展现了民众的苦难。
- 反问:最后一问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无奈与困惑。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体现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十室:象征家庭,表现出战争导致的家庭破碎。
- 千山:象征自然的壮丽,与人烟稀少形成对比。
- 哭声:象征悲痛,暗示民众的苦难。
- 歌声:象征欢乐,反映出战争带来的沉重压迫。
- 漂梗:象征流离失所,体现无安之地的悲惨处境。
- 荷戈:象征战争,表现出生存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十室几人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欢乐 B. 悲凉 C. 安宁 -
“路衢唯见哭”中的“哭”指的是:
A. 快乐 B. 悲伤 C. 羡慕 -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A. 有信心 B. 迷茫 C. 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写了战乱中的苦难,但更多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希望。
- 李白的《月夜忆舍弟》则侧重于个人情感,表现出对亲情的思念与牵挂。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