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头四咏·鸂鶒
作者: 杜甫 〔唐代〕
故使笼宽织,须知动损毛。
看云莫怅望,失水任呼号。
六翮曾经剪,孤飞卒未高。
且无鹰隼虑,留滞莫辞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说,虽然笼子的编织可以宽松,但是要知道这样会损伤羽毛。看着云彩,不要怅然若失,失去水源只能随意地叫喊。六翮(翅膀)已经被剪断,孤独地飞翔却仍未飞得高。且不要担心鹰隼的威胁,留在这里也不要辞去辛劳。
注释:
- 故使:虽然;使……的意思。
- 笼:这里指的是鸟笼。
- 动损:活动时损坏,指羽毛被损伤。
- 怅望:怅然若失地望着。
- 失水:失去水源,暗喻无依无靠。
- 六翮:鸟类的翅膀,这里指鸟的飞翔能力。
- 卒未高:最终还是没有飞得很高。
- 鹰隼:指猛禽,象征威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六翮”,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于形容鸟类的翅膀,寓意鸟类的飞翔能力。杜甫通过对鸂鶒(即丹顶鹤)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其作品以现实主义著称,关注社会民生,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对鸂鶒的描绘,反映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江头四咏·鸂鶒》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鸂鶒的遭遇,展现了对自由和束缚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诗人以“笼宽织”引入,意在说明即使环境有所改善,仍然不可忽视内心的痛苦与困扰。随后的“看云莫怅望”,则透露出一种对失去自由的无奈与哀伤,仿佛在说,失去的东西无法再得,只能在天边云彩中徒然凝望。
“六翮曾经剪”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被动和无奈,鸂鶒失去了飞翔的能力,象征着人们在苦难面前的无力感。最后两句“且无鹰隼虑,留滞莫辞劳”则是对生活的一种释然,面对外部威胁,留在这里也要不辞辛劳,表达了诗人虽处困境仍然不屈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示了杜甫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邃心境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使笼宽织:引入笼子的宽松,暗示环境的改善。
- 须知动损毛:提醒人们在享受自由时要注意自身的损伤。
- 看云莫怅望:告诫要放下对失去的悲伤。
- 失水任呼号:表达了失去依赖后的无助感。
- 六翮曾经剪:象征自由的丧失,无法翱翔。
- 孤飞卒未高:孤独的努力却未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 且无鹰隼虑:面对威胁应保持冷静。
- 留滞莫辞劳:即使被困也要努力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鸂鶒的处境比作人类的困境,展现深刻的哲理。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鸂鶒的情感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鸂鶒的形象,反映出人类在逆境中的挣扎和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鸂鶒:象征自由与束缚的对立。
- 云:代表希望和梦想。
- 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与依赖。
- 鹰隼:象征外部威胁与压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故使笼宽织”中的“笼”指什么?
- A. 鸟笼
- B. 住所
- C. 监牢
-
“六翮曾经剪”比喻表示什么?
- A. 失去自由
- B. 受伤
- C. 年龄增长
-
诗人对失去水源的感受是?
- A. 绝望
- B. 快乐
- C. 无所谓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在描写自然与人生命运时,杜甫更倾向于现实主义,关注社会民生,而李白则更加追求个人的自由与理想。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这些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江头四咏·鸂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