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五 元夕不出》

时间: 2025-01-11 01:54:23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

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

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鹧鸪天 其五 元夕不出
作者: 姜夔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
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
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白话文翻译:

在想起昨天在街上赏花的情景,柳树有些羞怯,梅花还未完全开放。
而今正是欢快的元宵夜,却又因春寒而不敢轻易开门。
窗帘静悄悄地垂下,月亮也低低地挂着,旧时的情感只剩下那绛都词(即《红楼梦》中的词句)。
芙蓉的影子暗淡,过了三更时分,躺在床上听到邻家小孩的笑声归来。

注释:

  • 柳悭: 形容柳树的娇羞、含蓄。
  • 梅小: 指梅花还未完全开放。
  • 欢游夕: 指元宵节的欢乐夜晚。
  • 掩扉: 形容关上门,拒绝外界。
  • 绛都词: 指古代诗词中的一种风格,象征着旧时的情感。
  • 芙蓉影: 指荷花的影子,象征美好的事物。
  • 邻娃: 指邻居的小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宋代著名词人,以其词风清新婉约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的身世之感和生活情趣,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宵佳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夜的向往与对旧情的怀念,同时又因春寒而感到的迟疑与孤寂。

诗歌鉴赏:

《鹧鸪天 其五 元夕不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幽静的意境,展现了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热闹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首句“忆昨天街预赏时”让人感受到回忆的温暖,柳树的“悭”和梅花的“未教知”则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含蓄与羞怯。这种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映衬了节日的气氛,更隐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却因“春寒自掩扉”而感到惆怅,这种对比强化了情感的深度。月光的“低低”,帘幕的“寂寂”,都营造出一种静谧、孤独的氛围。最后两句则以“卧听邻娃笑语归”作为结尾,既是对生活的观察,也是对自己孤独的对比,形成了一种内心的反思。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对自然意象的运用,充分展现了节日的欢乐与个人情感的矛盾,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忆昨天街预赏时”:回忆昨天在街上观赏花的时光,表现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2. “柳悭梅小未教知”:柳树的羞涩和梅花的含蓄未被人察觉,隐喻春天的迟缓到来。
  3. “而今正是欢游夕”:如今正是元宵节,欢快的夜晚。
  4. “却怕春寒自掩扉”:因害怕春寒而选择关上门,表现内心的矛盾与犹豫。
  5. “帘寂寂,月低低”:窗帘静悄悄地垂下,月光也低低地照耀,渲染了孤独的气氛。
  6. “旧情惟有绛都词”:旧时情感只剩下那些古老的诗词,表现对过往的追忆。
  7. “芙蓉影暗三更后”:芙蓉的影子在深夜显得暗淡。
  8. “卧听邻娃笑语归”:躺在床上听到邻家的孩子归来的欢声笑语,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柳悭梅小”形象生动地表现春天的羞涩。
  • 对仗: “帘寂寂,月低低”形成声韵的和谐。
  • 拟人: 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与对孤独的感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柔美、含蓄与春天的到来。
  • : 代表坚韧、纯洁,也反映了待放的希望。
  • : 代表孤独的思考与内心的反省。
  • 芙蓉: 象征美好与希望,同时也承载着诗人对青春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鹧鸪天 其五 元夕不出》是哪个节日的作品?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2. 诗中“柳悭梅小”中的“梅”指的是什么?

    • A. 梅花
    • B. 梅树
    • C. 梅子
    • D. 梅酒

答案:

  1. B. 元宵节
  2. A. 梅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姜夔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旧情的怀念,但李清照更侧重于爱情的失落,而姜夔则更注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对古代诗词的风格与背景有全面的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