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其四》

时间: 2025-04-27 17:54:48

离亭晚,卅六过文鳞。

愁里绿波浓化酒,梦回红烛短于春。

犹有未归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离亭晚,卅六过文鳞。
愁里绿波浓化酒,梦回红烛短于春。
犹有未归人。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在离亭告别,经过三十六个时辰,心中的忧愁如浓郁的春酒,梦中回到那红烛下的温暖,但春天却似乎短暂。依然有未归的人在心中牵挂。


注释:

字词注释:

  • 离亭:送别的亭子,表示离别的场所。
  • 卅六:古代的计时方式,指三十六个时辰。
  • 愁里:指忧愁的状态。
  • 绿波:指江水的颜色,表现出浓郁的春意。
  • 化酒:化作美酒,形容愁苦如酒般醇厚。
  • 梦回:梦中回到过去的情景。
  • 红烛:红色蜡烛,象征温暖与柔情。
  • 短于春:春天的时光似乎太过短暂。

典故解析:

  • 此诗中并未明显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红烛”这一意象,可以联想到古代宴会、送别中的氛围,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陛云(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其作品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在离别时的愁苦与思乡之情,正是那个时代人们常有的情感体验。社会动荡与人际关系的疏离,使得离别成为一种常态。


诗歌鉴赏:

《忆江南 其四》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作,诗人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描绘跃然纸上。诗的开头“离亭晚”,便设定了一个凄凉而又无奈的场景,令人感受到离别的紧迫与沉重。随着“三十六过文鳞”的引入,时间的流逝与距离的遥远感愈发显著,仿佛在提醒我们,离别的时间已经不再是短暂的瞬间,而是漫长的等待与思念。

“愁里绿波浓化酒”一句则将诗人的忧愁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愁苦像浓烈的酒,愈饮愈浓,无法自拔。此处的“绿波”不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更深刻地象征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恰如江水一样起伏不定。接着,诗人梦回“红烛短于春”,将美好与短暂的对比展现得淋漓尽致,春天的短暂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令人感到深深的惆怅与遗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在离别时的深刻感悟,既有对美好记忆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离亭晚”:离别的时刻已是傍晚,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2. “卅六过文鳞”:三十六个时辰流逝,象征着时间的漫长与无情。
  3. “愁里绿波浓化酒”:忧愁如同浓烈的美酒,形象生动,充满诗意。
  4. “梦回红烛短于春”:梦中回到红烛下,感受到温暖而又短暂的春天,寓意人生如梦,转瞬即逝。
  5. “犹有未归人”:心中仍有思念的人,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与不舍。

修辞手法:

  • 比喻:“愁里绿波浓化酒”将愁苦比作酒,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梦回红烛短于春”中的“梦回”和“短于”,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象征:“红烛”象征着温暖与思念,而“绿波”则象征着自然与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离别亲友的思念之情,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诗中的自然景象与情感交织,展现了人对生命短暂与情感深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离亭:象征离别的地点,营造出离愁的氛围。
  • 绿波:象征生命与自然,反映出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眷恋。
  • 红烛:象征温暖与亲情,表达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 :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离亭晚”中“晚”字的意思是: A. 早晨
    B. 傍晚
    C. 中午
    D. 午夜

  2. 诗中“绿波浓化酒”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愁苦
    C. 思念
    D. 兴奋

  3. “梦回红烛短于春”中提到的“春”象征什么? A. 长久
    B. 短暂
    C. 冷清
    D. 热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相见欢》——李煜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对比:

  • 李煜的《相见欢》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哀伤,但更偏向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而俞陛云的《忆江南 其四》则在离别的忧伤中融入了对自然的描绘,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人研究》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江南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