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怀》

时间: 2025-01-27 03:57:11

冥心坐似痴,寝食亦如遗。

为觅出人句,只求当路知。

岂能穷到老,未信达无时。

此道须天付,三光幸不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冥心坐似痴,寝食亦如遗。
为觅出人句,只求当路知。
岂能穷到老,未信达无时。
此道须天付,三光幸不私。

白话文翻译:

我静心坐着,像个痴呆的人,吃饭睡觉也似乎被遗忘。
为了寻找出人头地的佳句,我只希望有人能理解我的志向。
难道我能穷一辈子,仍然不相信总有成功的时机吗?
这个道理是上天所赋予的,幸好三光(太阳、月亮、星星)并不会私藏。

注释:

  • 冥心:心思沉静,专注。
  • 寝食:指睡觉和吃饭,表示生活日常。
  • 出人句:能使人赞叹的句子,出人头地的佳句。
  • 当路知:当时能理解我心意的人。
  • 穷到老:指一辈子贫困或无所成就。
  • 达无时:成功或达成目标的时机。
  • 此道:指追求理想或成功的道路。
  • 三光:指太阳、月亮和星星,象征光明和希望。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此道须天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命运与才华的思考。传统文化中,常有“天命”之说,强调人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此外,三光象征着自然界的光辉,代表着希望与光明的未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作多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常表现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创作背景:

在唐代,诗人常常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社会压力,曹松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理想与成功的渴望,以及对命运的思考,反映了他在社会中的孤独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命运的思考。首联“冥心坐似痴,寝食亦如遗”,通过“痴”与“遗”来展现诗人专注于理想的状态,几乎忘却了生存的基本需求,深刻体现了对理想的执着。接下来的“为觅出人句,只求当路知”则展现了诗人对外界理解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在第三联“岂能穷到老,未信达无时”中,诗人以“穷到老”来质疑那些对理想失去信心的人,表达了对成功可能的坚定信念。最后一句“此道须天付,三光幸不私”更是将命运与努力结合,强调成功的机遇并非完全靠个人努力,而是与天命相连。整首诗情感深邃,充满了对命运的感慨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坚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冥心坐似痴:诗人静坐,心思沉浸,似乎变得痴呆。
  2. 寝食亦如遗:日常生活被忽略,为追求理想而忘记起居。
  3. 为觅出人句:希望能写出让人赞叹的诗句。
  4. 只求当路知:渴望得到理解与认可。
  5. 岂能穷到老:质疑是否能一辈子贫穷,没有成功的时机。
  6. 未信达无时:不相信总会有机会来临。
  7. 此道须天付:追求理想的道路需依赖天命。
  8. 三光幸不私:天道公平,光明普照,机会并非私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境与痴呆相比较,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寝食”与“遗”,形成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诗人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成功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虽受困扰但依然不放弃希望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冥心:象征专注与执着。
  • 三光:象征光明、希望与机会。
  • :代表追求理想的道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状态来体现对理想的执着? A. 痴呆
    B. 忙碌
    C. 兴奋
    D. 绝望

  2. “此道须天付”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A. 生活
    B. 理想与成功的追求
    C. 道德
    D. 学问

  3. 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命运的不满
    B. 对光明未来的希望
    C. 对生活的迷茫
    D. 对他人的依赖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现出追求理想的情怀。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反映生命与理想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曹松与李白的作品对比:李白的豪放与曹松的内省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不同的理想追求与对命运的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