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乙巳第四次雪)》

时间: 2025-01-26 05:09:21

银花千里,玉阶三尺,远近高低一色。

天公今岁被诗催,特地放、冬前四白。

梅梢竹外,频频轻撼,嫌乱瑶芳素质。

耐寒相对不胜清,毡帐底、偎红未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花千里,玉阶三尺,远近高低一色。天公今岁被诗催,特地放冬前四白。梅梢竹外,频频轻撼,嫌乱瑶芳素质。耐寒相对不胜清,毡帐底偎红未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雪景的美丽和诗人的感受。千里银装素裹,玉阶上积雪三尺,无论远近高低,都是一片白色。天公今年受到了诗歌的感召,特别在冬季来临之前,留下了四场白雪。梅树的枝头和竹林之外,雪花轻轻摇曳,似乎在嫌弃那些瑶瑟般的清丽和纯洁。寒冷的冬天里,我独自面对清冷的景象,仍然在毯子底下依偎着温暖的红色,但却还没有达到那份温暖。

注释:

  • 银花:指雪花,形容雪的洁白和美丽。
  • 玉阶:玉石做的台阶,这里比喻覆盖着雪的地面。
  • 四白:指四场大雪。
  • 瑶芳:形容美丽的花朵。
  • 毡帐:指用毡做的帐篷,象征温暖的住所。
  • 红未得:形容还没有感受到红色的温暖,可能暗指温情的缺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吕胜己,字仲明,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以其清新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善于描写自然和生活中的细微之美。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乙巳年冬季,正值寒冬,诗人用雪景表达了对冬季的感受和对暖意的渴望。诗中融入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鹊桥仙(乙巳第四次雪)》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冬天的雪景,展现了自然的美和人内心的感受。诗的开头用“银花千里,玉阶三尺”来形容白雪覆盖大地的情景,瞬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如梦如幻的雪国。接着,诗人提到“天公今岁被诗催”,暗示着雪的降临与诗歌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和文艺之间的深厚联系。

“梅梢竹外,频频轻撼”描绘了雪花在梅竹间轻轻摇曳的画面,传达出一种轻盈与柔美,仿佛自然在轻声吟唱。而“嫌乱瑶芳素质”则表现了诗人对雪花的依恋,以及对美的追求与思考。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美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渴望。最后一句“毡帐底偎红未得”更是将这种感受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温暖的渴望与孤独的反思。通过对比,诗人将外在的寒冷和内心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激发了读者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银花千里,玉阶三尺”:描绘大雪覆盖的景象,营造出白色的宁静。
  • “天公今岁被诗催”:暗示诗歌的力量,让雪提前降临。
  • “梅梢竹外,频频轻撼”:雪花在梅竹间轻轻摇动,展现出自然的灵动。
  • “嫌乱瑶芳素质”:雪花与美丽花朵的对比,表现出对美的追求。
  • “耐寒相对不胜清”:面对寒冷,诗人的内心感到清冷。
  • “毡帐底偎红未得”:对温暖的渴望,表达了孤独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比作“银花”,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雪花赋予了轻盈的动作,生动地描绘了雪的特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冬季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透出一种孤独与对温暖生活的渴求。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内心的冷清,反映了人对自然与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花:象征纯洁与美丽,代表雪的形象。
  • 玉阶:象征高洁与雅致,反映了雪的厚度。
  • 梅梢竹外:代表自然的生机,展示了雪与植物的互动。
  • 毡帐:象征温暖和安全,代表内心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银花”指的是:

    • A. 银色的花
    • B. 雪花
    • C. 白色的果实
  2. 诗人用什么来形容雪的厚度?

    • A. 三尺
    • B. 一米
    • C. 半尺
  3. “梅梢竹外”描绘了什么景象?

    • A. 梅花开放
    • B. 雪在自然中轻轻摇曳
    • C. 竹子摇摆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吕胜己的这首诗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内心感受,而李白则更侧重于豪放的情感宣泄和壮丽的山水画面。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吕胜己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