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月》
时间: 2025-01-27 03:21: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月
作者: 陈方恪 〔清代〕
一奁晓翠,荡澄湖,十里云絮无影。
垂柳移阴,甚换却,当日眼中风景。
远岫啼眉,夭桃媚粉,还认栖香径。
兰桡去也,闲愁琐得千顷。
因到日落禅关,青帘隔溆,颤寒笳不定。
携酒重来,算此意,千古谁人消领。
燕阁春空,鸳埼草长,魂断苍烟冷。
溯风高唱,莫教宿鹭惊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早晨的湖面如翠色的镜子,湖中荡漾着清波,远处十里云絮的影子似乎都消失了。垂柳的阴影轻轻移动,仿佛改变了我曾经眼中的美景。远处山峦似乎在低声啼鸣,桃花的娇艳让人心醉,依然认得那条栖息香径的路。兰舟已经离去,我的闲愁在这千顷湖面上似乎琐碎得无处不在。到了日落时分,禅房的青帘隔着湖水,传来那颤动的寒笳声不定。再次携酒而来,算算这份情意,千古以来又有谁能领会。燕阁春天空荡,鸳鸯岛上草长,灵魂在苍烟冷落中断绝。逆风高唱,切莫惊醒那栖息的白鹭。
注释
- 奁:指盛物的器皿,这里指窗前的美景。
- 荡澄湖:荡漾着清澈的湖水。
- 远岫:远处的山峦。
- 夭桃媚粉:娇艳的桃花,形容美丽。
- 兰桡:兰香的船只,象征着游荡的生活。
- 青帘:青色的帘子,隔开视线。
- 寒笳:寒冷的笛声,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方恪,清代诗人,字廷璋,号方恪,山西人。其诗风清丽脱俗,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湘月》创作于清代,诗中描绘了湖光山色以及诗人对往事的追忆,渗透着淡淡的忧伤与闲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宁与诗人内心的孤独。
诗歌鉴赏
《湘月》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的抒情诗。诗人在清晨的湖畔,借助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诗的前两句通过“晓翠”与“荡澄湖”的描绘,展示了清晨的宁静与清新,极具画面感。接着,作者用“垂柳移阴”来表达时间的流逝与景色的变幻,似乎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诗的后半部分,随着兰舟的离去,诗人内心的闲愁浮现出来,进一步强化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通过“千古谁人消领”这一句,诗人抒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困惑,感觉到即使是千古流传的情感,也难以被真正理解。最后,诗人以“莫教宿鹭惊醒”结束,传达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不舍,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与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奁晓翠,荡澄湖”:清晨的湖面如翠色的镜子,宁静而美丽。
- “十里云絮无影”:远处的云雾消失在湖面上,意象模糊而空灵。
- “垂柳移阴,甚换却”:垂柳的阴影在移动,似乎改变了我所见的美景。
- “当日眼中风景”:回忆过去的美好,和现在的景色形成对比。
- “远岫啼眉,夭桃媚粉”:远山的啼鸣和桃花的娇美,渲染出情绪的细腻。
- “兰桡去也,闲愁琐得千顷”:兰舟已经离开,闲愁在湖面上弥漫。
- “因到日落禅关”:日落时分,来到静谧的禅房。
- “青帘隔溆,颤寒笳不定”:青帘隔开视线,传来寒冷的笛声,营造孤寂的氛围。
- “携酒重来,算此意”:再次带着酒,思索这份情意。
- “千古谁人消领”:千古以来,有谁能真正理解这份情感。
- “燕阁春空,鸳埼草长”:春天的燕阁空荡,鸳鸯岛上草长莺飞。
- “魂断苍烟冷”:灵魂在苍凉的烟雾中断绝。
- “溯风高唱,莫教宿鹭惊醒”:逆风高歌,切勿惊醒栖息的白鹭。
修辞手法
- 比喻:以“晓翠”“荡澄湖”比喻清晨的宁静与美丽。
- 拟人:如“远岫啼眉”,赋予山峦以情感。
- 对仗:如“燕阁春空,鸳埼草长”,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往昔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最终形成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翠:象征清晨的生机与希望。
- 荡澄湖:象征宁静与和谐。
- 远岫:象征遥远的思念与追忆。
- 夭桃媚粉:象征青春与美丽。
- 寒笳:象征孤独与寂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垂柳移阴”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怀念
- C. 孤独
答案: B
-
“千古谁人消领”这句的含义是?
- A. 过去的美好
- B. 对生命的感悟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B
-
诗中用到的修辞手法不包括?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夸张
答案: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陈方恪的《湘月》更注重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李白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孤独感。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思念,但表现的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赏析》
- 《陈方恪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