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二十六首 其十二》
时间: 2025-02-04 16:11: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明梦醒,便洒然归去非同秦赘。
一幅轻帆,数声桨预遣风姨回避。
场上鱼龙,盘中窭薮,变灭聊相戏。
生于忧患,古今大抵如是。
且去视膳堂边,凝妆楼侧,小拓灯龛地。
书捧双筇,宵伏案强似吹箫吴市。
称体斑斓,等身图藉,佳日花前醉。
古人寂寞,也应梦我千里。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清晨,我在梦中醒来,随即洒然地归去,不同于秦朝的附庸。
一只轻舟轻轻飘荡,几声桨声似乎在催促风姐姐回避。
场上有鱼和龙,盘中有窭和薮,变幻之间聊作一番戏。
人总是生于忧患,古今大抵如此。
且去看看膳堂边,凝妆楼旁,小小的灯龛之地。
手捧书卷,夜晚伏案工作,强过在吴市吹箫。
身上衣服斑斓,图画与我相称,良辰美景中醉倒在花前。
古人虽寂寞,也应梦到我在千里之外。
注释:
- 洒然:形容轻松自如的样子。
- 秦赘:指的是秦朝的附庸,含有贬义,表明身份地位的低下。
- 风姨:风的拟人化,形象地表现出风的柔和。
- 鱼龙:常用于比喻纷繁复杂的事物。
- 窭薮:指贫瘠和杂乱的地方。
- 宵伏案:夜晚伏在书案前,形容辛勤读书的状态。
- 斑斓:色彩华丽多样。
典故解析:
- 秦赘:指秦朝时期的附庸,暗指生于忧患,强调与古代历史的对比。
- 吴市:指古代的吴地,常与音乐、文化相关联,表现出对文化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士铨,清代诗人,生于盛世,长于动荡,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复杂,诗人借梦境寓意人生,抒发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以春天的梦醒为引子,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向往。首句“春明梦醒”以清晨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出一种清新的气息,紧接着“便洒然归去非同秦赘”,则是一种对自己身世的反思,暗藏着对自由的渴望。诗中多次出现的“鱼龙”、“窭薮”,仿佛在描绘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暗示着生活的复杂和多变。尤其是“生于忧患,古今大抵如是”,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强调人们在困境中成长的必然性。
在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自己夜晚伏案读书的情景,体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追求,尤其“强似吹箫吴市”,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古代文化相提并论,表现出一种自信与自豪。最后一句“古人寂寞,也应梦我千里”,则是对历史的怀念与自我的认同,给人以深思的余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春明梦醒:春天的清晨醒来,象征新生与希望。
- 便洒然归去非同秦赘:归去时的轻松与无忧,强调自我价值,不受历史束缚。
- 一幅轻帆,数声桨预遣风姨回避:轻舟摇曳,似乎在呼唤自然的陪伴。
- 场上鱼龙,盘中窭薮,变灭聊相戏:生动描绘生活的多样与变幻。
- 生于忧患,古今大抵如是:反映历史与现实中人们的共同经历。
- 且去视膳堂边,凝妆楼侧,小拓灯龛地:描绘日常生活的细节与静谧。
- 书捧双筇,宵伏案强似吹箫吴市:强调读书的乐趣与文化的传承。
- 称体斑斓,等身图藉,佳日花前醉:描绘节日的欢愉与生活的美好。
- 古人寂寞,也应梦我千里:表现对历史的思考与传承的自信。
-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风姨”,赋予自然以人格。
- 对仗:如“书捧双筇,宵伏案”,工整对称。
- 比喻:如“鱼龙”,形象生动。
-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知识的追求与对历史的思考,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
意象分析:
- 春明梦醒: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轻帆:自由与洒脱的象征。
- 鱼龙:生活的丰富与多样。
- 古人:对历史的追忆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明梦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希望
- C. 忧伤
- D. 忍耐
-
“生于忧患,古今大抵如是”的意思是?
- A. 生活在幸福中
- B. 人生充满快乐
- C. 生活中的困难是普遍的
- D. 历史没有教训
-
诗中提到的“风姨”是指什么?
- A. 风的拟人化
- B. 风的名字
- C. 自然现象
- D. 人物角色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蒋士铨与苏轼的作品均描绘自然与人生,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体验,而后者则是对历史与英雄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