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墙外濛濛雨湿烟。参差小树绿阴圆。残春中酒落花前。海燕成巢终是客,鳏鱼入夜几曾眠。人间一段恶因缘。
白话文翻译:
墙外细雨迷蒙,湿润了烟雾。参差不齐的小树,绿叶成荫如圆。残春时节,酒杯前落下了花瓣。海燕筑巢,终究是个过客;孤独的鳏鱼入夜,又有多少次未曾安眠?人世间,这段缘分真是令人痛苦。
注释:
- 濛濛:形容雨雾细小而密;湿润的样子。
- 参差:形容高低不齐、错落有致。
- 落花:指春天花开时,花瓣随风飘落的情景。
- 海燕:海边常见的鸟,具有迁徙性,象征客居他乡。
- 鳏鱼:指孤独的鱼,寓意孤寂。
- 恶因缘:指不好的因缘关系,令人感到痛苦。
典故解析:
“海燕成巢”暗指海燕虽然在此筑巢,却并不属于此地,隐喻人生的暂时与漂泊。而“人间一段恶因缘”则反映了作者对人生遭遇的感慨,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约1125年-约1180年),字文举,号湘山,南宋著名词人。刘过的词风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春晚书情)》写于春末,正值花落之际,正是对生命流逝与情感纠结的深切感悟。诗人在此时刻,抒发了对春天的留恋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末的雨景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开篇的“墙外濛濛雨湿烟”,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气氛,让人感受到春雨的柔情。紧接着“参差小树绿阴圆”,描绘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但在这美好的外表下,诗人却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残春中酒落花前”,更是暗示了对美好时光即将逝去的惋惜。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海燕成巢终是客,鳏鱼入夜几曾眠”,表现出一种对人生漂泊与孤独的感慨,最后一句“人间一段恶因缘”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人生苦涩的深刻理解。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令人品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墙外濛濛雨湿烟”:描绘出细雨如烟的朦胧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参差小树绿阴圆”:小树的生长状态象征了自然的蓬勃与生命的错落有致。
- “残春中酒落花前”:在美酒与花落的交融中,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海燕成巢终是客”:海燕虽然在此安家,但终究是流浪者,暗示人生的无常。
- “鳏鱼入夜几曾眠”:孤独的鳏鱼,象征着无依无靠的状态,令人唏嘘。
- “人间一段恶因缘”:总结整个经历,强调人生中的痛苦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燕”与“鳏鱼”比作人,表现出孤独与漂泊。
- 对仗:如“海燕成巢终是客,鳏鱼入夜几曾眠”,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对生物的描述,赋予其人性化的情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对人生无常与孤独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一种无奈与感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雨:象征着细腻与柔情,但也带来一种湿润的孤寂感。
- 小树:代表生命的活力与脆弱。
- 落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无常。
- 海燕:隐喻着人生的流浪与归属感的缺失。
- 鳏鱼:象征孤独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濛濛”形容什么样的情景? A. 清晰明亮
B. 细雨迷蒙
C. 风和日丽
答案:B -
“海燕成巢终是客”中的“客”指的是什么? A. 游客
B. 游子
C. 漂泊者
答案:C -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伤感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对比刘过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刘过更多地描绘了自然与人生的孤独感,而李清照则侧重于个体情感的细腻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