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寺用荆公韵》
时间: 2025-02-04 15:32: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萦纡一径试幽寻,
花竹禅房未是深。
野水不波清欲冻,
崇冈有竹翠成阴。
琵琶昵昵怨儿语,
兰桂温温和水沈。
诗句欲追前辈后,
谁呼粉黛污清吟。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小径上徘徊,试着寻找一处清幽的地方,
那花竹掩映的禅房看似并不深远。
野外的水面一片平静,仿佛要结冰,
崇高的山冈上,翠竹成阴,遮蔽了阳光。
琵琶声轻声细语,似在诉说着儿女情长,
兰花与桂花的香气,温柔地浸润着水面。
我想追随前辈的诗句,
却不知谁在呼唤,粉黛的女子污了我的清吟。
注释:
- 萦纡:回旋缠绕。
- 幽寻:幽静的地方,寻求、探寻。
- 花竹:花和竹,代表自然环境。
- 禅房:寺庙或隐士的居所。
- 琵琶:一种乐器,象征音乐与情感。
- 昵昵:轻柔细腻的声音。
- 兰桂:兰花和桂花,象征高洁与芬芳。
- 粉黛:指女子的妆容,含有轻薄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过,字道纯,号文靖,宋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刘过的诗作多与自然景物、个人情感相结合,追求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长干寺,表现了作者在寺庙环境中对自然的感受,以及对诗歌传统的思考。诗人在此处静谧的氛围中,既有对景物的描绘,也有对自身情感和艺术追求的反思。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长干寺的幽静环境与作者内心的情感冲突。第一句“萦纡一径试幽寻”引入了一个探寻的主题,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如梦似幻的境地。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主线,描绘了寺庙周围的景致:花竹掩映的禅房、清澈的野水、翠竹成阴,营造出一个清幽的氛围。
在音乐的描写中,琵琶声的“昵昵”使得情感更加细腻,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兰桂的香气则加强了诗的柔美与温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两句则转向自我反思,表达了对传统诗歌的追求和对自身创作的困惑。诗人在面对前辈诗人的光辉时,心中流露出不安与无奈,表现了对清吟的追求与对尘世纷扰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萦纡一径试幽寻:小径蜿蜒曲折,试图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
- 花竹禅房未是深:花和竹围绕的禅房看似不深,暗示内心的宁静。
- 野水不波清欲冻:野外的水面平静得如同要结冰,表现了环境的静谧。
- 崇冈有竹翠成阴:高冈上翠竹成荫,遮挡了阳光,增添了幽静的气氛。
- 琵琶昵昵怨儿语:琵琶声轻轻似在诉说儿女情长,增添了情感的层次。
- 兰桂温温和水沈:兰花与桂花的香气,温柔地浸润着水面,象征着美好。
- 诗句欲追前辈后:想要追随前辈的诗句,表现出对传统的尊重与向往。
- 谁呼粉黛污清吟:不知谁在呼唤,妆容的女子却让清吟变得浑浊,表达了对美好诗歌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琵琶昵昵”用声音比喻情感的细腻。
- 拟人:如“兰桂温温”,赋予植物以温柔的情感。
- 对仗: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幽静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诗歌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个人创作困境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径:象征着心灵的探索与追寻。
- 花竹: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琵琶:象征情感与音乐。
- 兰桂:象征高洁与芬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琵琶昵昵”形容了什么?
- A. 音乐的嘹亮
- B. 音乐的细腻
- C. 音乐的悲伤
-
“兰桂”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纷扰
- B. 高洁与芬芳
- C. 忧愁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A. 自信
- B. 无奈与困惑
- C. 欢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对比刘过的《长干寺用荆公韵》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刘过更侧重于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展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刘过的诗情更为细腻,王维则更加朴实有力,各自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