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出知漳州,晚发船龙山,暮宿桐庐二首》

时间: 2025-01-27 03:12:58

一席清风万岳云,送将华发得归身。

海潮也怯桐江净,不遣涛头过富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甲午出知漳州,晚发船龙山,暮宿桐庐二首

一席清风万岳云,送将华发得归身。海潮也怯桐江净,不遣涛头过富春。


白话文翻译:

在这清爽的晚风中,万山的云彩伴我同行,送我归去,尽管我已经满头白发。海潮也害怕这清澈的桐江,不让波涛涌向富春江岸。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席:一阵、一次。
  • 华发:白发,常用来形容年老。
  • :害怕,畏惧。
  • 不遣:不让,不允许。

典故解析:

  • 富春:指的是富春江,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常作为文人笔下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杨万里在知漳州任职期间,乘船出游,写下此诗以抒发旅途中的感慨,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反思。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这首《甲午出知漳州,晚发船龙山,暮宿桐庐二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前两句,清风与云彩相伴,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水画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这种写景的方式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暗含了对人生的思考——尽管年华已逝,头发渐白,但归家的心情依旧热切。

后两句则转向海潮与桐江的关系,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微妙互动。海潮的“怯”与桐江的“净”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此处,海潮的怯懦或许象征着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惆怅,但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既有山水之美,又蕴含人生哲理,展现了杨万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席清风万岳云:描绘了自然的清新,清风与云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场景。
  2. 送将华发得归身:表达了诗人即将归家的心情,尽管年华已逝,白发已经显现,但归家的愿望依旧强烈。
  3. 海潮也怯桐江净:海潮因桐江的清澈而感到不安,暗示着一种对自然美的敬畏。
  4. 不遣涛头过富春:波涛不敢涌向富春,既表现了自然的和谐,也暗含了诗人对生活安宁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诗人的人生经历,形成一种隐喻。
  • 对仗:前后句的对应,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流露出对归乡的渴望与对岁月无情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风:象征着自由与宁静。
  • 华发:象征着老去与时间的流逝。
  • 桐江:象征着清澈与纯净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华发”指的是什么?

    • A. 红发
    • B. 白发
    • C. 黑发
    • D. 黄发
  2. 诗中的“桐江”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暴风雨
    • B. 和谐美好
    • C. 纷争不休
    • D. 荒凉冷酷
  3. 诗人通过什么自然现象表达对归家的思念?

    • A. 海潮
    • B. 清风
    • C. 日出
    • D. 雨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诗作相比,杨万里的作品更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意境的渲染与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