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

时间: 2025-01-26 02:26:15

杨柳风和。

昔年此日,曾听笙歌。

东阁官梅,西窗画烛,南浦烟波。

无端眉上心窝。

有别恨、离愁许多。

春去还来,愁来不去,春奈愁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柳风和。昔年此日,曾听笙歌。东阁官梅,西窗画烛,南浦烟波。无端眉上心窝。有别恨离愁许多。春去还来,愁来不去,春奈愁何。

白话文翻译:

春风拂柳,温暖和煦。在往年的今天,曾经听过悠扬的笙歌。东阁的梅花盛开,西窗下的烛光摇曳,南浦的烟波缥缈。心中无缘无故地涌起了许多思念和愁苦。离别的恨意、愁苦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春天走了又来,而愁绪却始终无法消散,春天又能如何对待这愁苦呢?

注释:

  • 杨柳:指春天的柳树,象征着生机与柔美。
  • 笙歌:笙是一种乐器,笙歌则指悦耳的音乐,常用来描绘欢乐的场景。
  • 东阁官梅:东阁中的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坚韧。
  • 南浦烟波:南浦指的是江南的水边,烟波指水面上的雾气,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眉上心窝:形容内心的忧愁和思念,眉头紧锁,心中苦闷。

典故解析:

  • 笙歌:古代文人常在春日聚会时吟唱,代表着欢聚和美好的回忆。
  • 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不拔,常用以寄托诗人的志向与气节。
  • 春去还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四季的轮回,暗示诗人对往昔的无尽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藻,清代诗人,因其诗歌多描绘春天的景色和人生的感悟而著称。吴藻的作品常带有淡淡的忧伤,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柳梢青》创作于春天,诗人在此时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现了对离别的惆怅与对春天的期盼。诗中通过描绘春景,传达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柳梢青》以温婉的春景开篇,透过自然的描绘,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头的“杨柳风和”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温暖而柔和,接着“昔年此日,曾听笙歌”引入了对往昔的怀念,使人产生共鸣。诗中通过“东阁官梅”和“西窗画烛”描绘出一种安静而美好的生活场景,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欢聚。

然而,随着诗句的推展,“无端眉上心窝”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惆怅。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交织在一起,尤其是“春去还来,愁来不去”一句,直白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回忆的热切期盼。诗人在此时置身春天,却因往昔的回忆而感到愁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情感更加深刻。

整首诗以清丽的自然景物为背景,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心理状态,展现了清代文人特有的细腻与抒情。诗歌的最后一句“春奈愁何”更是以反问的方式,将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忧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杨柳风和:春风轻轻拂过柳树,带来暖意。
  2. 昔年此日,曾听笙歌:在往年的今天,曾经听到过欢快的音乐。
  3. 东阁官梅,西窗画烛:描绘东阁的梅花和西窗的烛光,营造出温馨的场景。
  4. 南浦烟波:描写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色。
  5. 无端眉上心窝:无缘无故地在心里产生了忧愁。
  6. 有别恨离愁许多:离别带来的愁苦难以计数。
  7. 春去还来,愁来不去:春天虽年年回归,但愁苦却始终无法散去。
  8. 春奈愁何:春天又能如何面对这些愁苦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与心中的愁苦进行对比,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如“东阁官梅,西窗画烛”,形成和谐的音韵。
  • 反问:最后一句以反问的方式深化了主题,留下思考的余地。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离别后的愁苦交织的复杂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内心忧伤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柳: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柔美。
  • 笙歌:象征着欢乐与美好的回忆。
  • 梅花:象征着高洁与坚韧。
  • 烟波:象征着迷离与缥缈的思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杨柳风和”中“和”字的意思是?

    • A. 和平
    • B. 和谐
    • C. 温暖
    • D. 合唱
  2. 诗中“昔年此日”的意思是?

    • A. 今年的今天
    • B. 去年的今天
    • C. 往年的今天
    • D. 明年的今天
  3. 诗中提到“春去还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天的喜爱
    • B. 对时光的无奈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人生的感叹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李白):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内心的孤独。
  • 《春望》(杜甫):通过春天的景象反映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愁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选读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