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歙山寺
作者: 徐照 〔宋代〕
石径半欹倾,山头路始平。
步因花树息,吟忘寺僧迎。
一面门无水,东隅路入京。
青峰三十六,霜晓见分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歙山寺的景色。诗的开头提到山间的石径有些倾斜,而在山顶的道路却变得平坦。走在路上,被花树的美丽吸引而停下脚步,吟唱的声音也让迎接的寺僧忘却了他的到来。寺外的一面墙上没有水流,东边的路通向京城。远处的三十六座青山在霜晨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注释:
- 石径:指山间的石头小路。
- 半欹倾:形容小路有些倾斜。
- 花树息:花树间歇,形容景色怡人。
- 吟忘:吟唱时忘记了寺僧的到来。
- 一面门无水:指寺庙的一面墙旁没有水流过。
- 东隅:指东边的角落,路通向京城。
- 青峰三十六:形容远处的山峰数量,表现出壮丽的山景。
- 霜晓:指霜天的清晨,清晰可见。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名人名言或历史事件,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寺庙的宁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文化氛围。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徐照,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人事,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登临歙山寺之际,反映了作者在游览期间的所见所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寺庙宁静氛围的向往。
诗歌鉴赏:
《登歙山寺》是一首充满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山水诗。诗人在游览歙山寺的过程中,细致地描绘了山间小路的曲折、花树的绚烂、寺庙的宁静以及远山的壮观。诗的开头“石径半欹倾,山头路始平”便通过对比,展现了登山的艰辛与最终的平坦,象征着人生历程中的波折与最终的平顺。接着“步因花树息,吟忘寺僧迎”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因美景而停下脚步的悠闲和沉醉,展示了一种人性与自然的和谐。最后两联则通过描绘寺庙外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京城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现出内心的宁静和宽广。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情对话,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石径半欹倾”:描绘山间小路的倾斜,展现出山路的崎岖。
- “山头路始平”:强调登上高处后,路途逐渐变得平坦,象征经历后的平静。
- “步因花树息”:因花树而停下脚步,表现出对自然美的留恋。
- “吟忘寺僧迎”:吟唱时忘记了寺僧的来临,表现出沉浸在美景中的愉悦。
- “一面门无水”:指寺庙外的景象,暗示宁静。
- “东隅路入京”:遥望东边的路通往京城,寄托了对未来的期望。
- “青峰三十六”:描绘了远处的青山,增添了壮丽的自然景象。
- “霜晓见分明”:表现清晨霜雪后山峦的清晰,营造出一种清新冷冽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石径半欹倾,山头路始平”,通过对比强调山路的变化。
- 意象:运用“花树”、“青峰”等自然意象,传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拟人:将景物赋予人性,表现出诗人对环境的感受。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意象分析:
- 花树:象征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和谐。
- 青峰:代表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霜晓:体现出清晨的宁静与清新,象征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石径”是什么样的情况?
- A) 完全平坦
- B) 半欹倾
- C) 极其陡峭
-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停下脚步?
- A) 疲惫
- B) 花树的美丽
- C) 寺僧的呼唤
-
诗中提到的“三十六个青峰”意指:
- A) 只是一座山
- B) 多座山峰
- C) 京城的建筑
答案:
- B) 半欹倾
- B) 花树的美丽
- B) 多座山峰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
诗词对比:
- 比较徐照的《登歙山寺》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徐照更侧重于对具体景物的描绘,而王维则通过意象传达深远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