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访可公宿
原文展示:
枯株围古寺,长觉莫寒增。
坐听吹风雪,吟移照佛灯。
试茶铛则水,点笔砚生冰。
门外营营者,谁人及似僧。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寺庙旁,枯树环绕,感觉似乎没有增加寒意。
坐在这里听着风雪呼啸,吟咏诗句,烛光映照着佛前的灯。
试着用茶壶煮水,碰笔在砚台上写字,竟然结了冰。
门外来来往往的人,谁能比得上这些僧人?
注释:
- 枯株:枯树的树桩。
- 古寺:古老的寺庙。
- 长觉莫寒增:长时间待在这里,感觉并没有更冷。
- 吹风雪:风雪呼啸的声音。
- 吟移:吟咏的声音随着烛光的移动而变化。
- 试茶铛:用茶壶试水。
- 砚生冰:砚台上结了冰。
- 营营者:来来往往的人。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描绘了一个隐士生活的宁静场景,反映了诗人对僧人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疏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徐照,宋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描写山水、隐居生活,风格清新。
- 创作背景:诗作于徐照隐居之时,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喧嚣的排斥。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寺的寒冷与宁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开头“枯株围古寺”,让人感受到一种苍凉的美,枯木与古寺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安静而孤独的环境。诗人在此处静坐,听风雪声,内心却没有寒意,说明他已经超越了外界的寒冷,达到了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安详。
“吟移照佛灯”则让人看到诗人在这种氛围中吟咏佛理,心中充满了对佛教的敬仰。茶与砚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生活的悠闲与自得,尤其是“砚生冰”,更是反映出环境的极寒。这种对比增强了内心的温暖和宁静。
最后一句“门外营营者,谁人及似僧”,则显示出诗人对外界的淡漠与对僧人生活的向往。他认为,世俗的忙碌与纷扰无法与内心的宁静相比,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的批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枯株围古寺”:枯树环绕着古老的寺庙,营造出一种荒凉的氛围。
- “长觉莫寒增”:在这里待久了,反而觉得没有更冷,表现出内心的平和。
- “坐听吹风雪”:坐下来静静地听着风雪的声音,增强了孤独感。
- “吟移照佛灯”:吟咏的声音在烛光下显得更为柔和,体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 “试茶铛则水”:用茶壶试水,显示出生活的闲适。
- “点笔砚生冰”:在砚台上写字,结果却结了冰,暗示环境的寒冷。
- “门外营营者”:外面来来往往的人,反映了世俗的热闹。
- “谁人及似僧”:没有谁能比得上僧人的宁静与超然。
-
修辞手法:
- 对比:古寺的宁静与外界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风雪似乎在对话,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意象:茶、砚、佛灯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与超脱的氛围。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淡漠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出一种佛教文化的影响。
意象分析:
- 古寺:象征着宁静与超然的生活。
- 枯株:生命的枯竭,与世俗的繁华形成对比。
- 茶与砚:日常生活的象征,体现出闲适的心境。
- 佛灯:象征着智慧与内心的光明。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主要场景是什么?
- A. 山川
- B. 古寺
- C. 城市
- D. 田野
-
“试茶铛则水”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的繁忙
- B. 生活的闲适
- C. 对世俗的追求
- D. 对权力的渴望
-
诗中的“僧”主要象征什么?
- A. 繁忙
- B. 宁静
- C. 权力
- D. 财富
-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寒山《诗三十首》
-
诗词对比:
- 比较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山水与隐居生活,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
- 寒山的诗则更直接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逃避,具有更为鲜明的佛教色彩。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