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凄凄寒露下,亹亹孤蛩吟。
幽人起傍徨,叹息泪盈襟。
物情正得时,我悲独何心。
白话文翻译
在寒露的凄凉时节,孤独的蟋蟀在低吟。
幽居的人在旁边徘徊,叹息间眼泪已湿润衣襟。
时光正好,万物都在适宜的季节,我却独自悲伤,心中又有什么可诉说的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凄凄:形容悲凉、冷清的样子。
- 寒露: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天气转凉,露水增多的季节。
- 亹亹:形容蟋蟀低声吟唱的声音。
- 幽人:指隐居、孤独的人。
- 傍徨:徘徊、踌躇不前。
- 盈襟:衣襟湿润,形容眼泪流下。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寒露”与古代节气相关,体现了季节变换的自然景象,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廷瑞,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以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关注个人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诗人孤寂的时刻,可能来源于他对自身处境的感悟与思考,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敏感。
诗歌鉴赏
《杂感六首》中的这首诗以其清冷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头的“凄凄寒露下”描绘了一个寒冷的秋季场景,营造出一种萧条的氛围。寒露时节,本是万物沉静、思考自我的时刻,而诗人却在这静谧中感受到更深的孤独。
“亹亹孤蛩吟”一句,蟋蟀的低吟声在静夜中显得尤为突出,象征着孤独的存在。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折射出自身的感受,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的呼应。接下来的“幽人起傍徨”,点明了诗人的独处状态,内心的迷茫和徘徊成为主题的延续。
“叹息泪盈襟”则是情感的高潮,诗人因感受到世事的无常和孤独而感叹,眼泪湿润了衣襟,表达了深切的悲伤。最后两句“物情正得时,我悲独何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万物皆在适应着环境,而自己却无处倾诉内心的苦闷,显得格外无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孤独的感受,在自然的映衬下更加深刻,具有强烈的共鸣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凄凄寒露下:描绘了季节的寒冷,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 亹亹孤蛩吟:蟋蟀的低吟声象征着孤独,表示诗人对孤独感的感知。
- 幽人起傍徨:突出诗人的隐居状态与内心的迷茫。
- 叹息泪盈襟:表达了面对孤独和无奈的情感。
- 物情正得时:指万物生长、繁荣的时刻。
- 我悲独何心:感叹自身的孤独与悲伤,心中无处倾诉。
修辞手法:
- 拟人:蟋蟀被赋予了吟唱的能力,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 对仗:如“叹息泪盈襟”与“起傍徨”形成对比,突出情感的矛盾。
- 意象:寒露、孤蛩、幽人等意象交织,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孤独与悲伤的情感,诗人在自然的宁静中感受到内心的惆怅,反映了人生的无奈与对自我存在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露:象征着秋天的到来,暗示人生的沉静与思考。
- 孤蛩:象征孤独与无助,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幽人:代表隐居者,象征对世俗的超脱与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寒露”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诗中“亹亹孤蛩吟”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欢乐
- B. 孤独
- C. 愤怒
- D. 忧伤
答案: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
-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比较黎廷瑞的孤独感与李白在《月下独酌》中所表现的对酒消愁的态度,前者更显沉重,后者则带有洒脱。两者都在不同的情境中探讨了人对自我情感的认识与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白与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