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芝山分韵得草字》
时间: 2025-01-23 21:44: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漠漠轻阴送幽讨,梅柳之间春正好。
万古烧痕青未了,一片湖光白如扫。
永怀雨露涵三秀,颇恨风尘遮五老。
松根啸咏欲忘归,可惜长瓶卧芳草。
白话文翻译:
轻微的阴云送来幽静的气息,梅花和柳树之间正是春天的美好时光。
千古留下的烧痕依然未消,一片湖水的光辉洁白如扫帚扫过。
我永远怀念雨露滋润的三秀山,却又恨风尘遮挡了五老峰的秀美。
松根间的啸声让我想要忘记归去,可惜那长瓶中卧着的芳草无法入眼。
注释:
字词注释:
- 漠漠:形容轻微的阴云或迷蒙的气氛。
- 幽讨:指幽静的气息或情感。
- 万古:指极为久远的时间。
- 烧痕:指火焚留下的痕迹,象征历史的印记。
- 湖光:湖面的光景。
- 永怀:永远怀念。
- 五老:五老峰,指山的名称,象征高大险峻。
- 啸咏:指松树间的啸声,或松韵的吟唱。
- 长瓶:指盛放花草的瓶子。
- 卧芳草:安静地躺着的芳香草木。
典故解析:
- 三秀、五老:分别是指特定的山名,代表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历史的悠久。
- “万古烧痕”可以联想到历史长河中的沧桑变迁,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廷瑞,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黎廷瑞游历饮芝山时,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归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的沉思。开头两句“漠漠轻阴送幽讨,梅柳之间春正好”以轻柔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梅柳交织,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接下来的“万古烧痕青未了,一片湖光白如扫”,则以湖光和烧痕的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永怀雨露涵三秀,颇恨风尘遮五老”一句,深刻地体现了诗人的感情:他对三秀山的怀念和对风尘遮挡五老峰的遗憾,既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也隐含了对人生的思考,风尘象征世俗的繁杂与纷扰。最后一句“松根啸咏欲忘归,可惜长瓶卧芳草”,则更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与无奈,松根的啸咏代表了诗意的归属感,而长瓶中的芳草则象征着难以实现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句流畅,充分展现了黎廷瑞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思,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漠漠轻阴送幽讨:轻微阴云送来幽静的氛围,表现出春天的特点。
- 梅柳之间春正好:梅花与柳树之间的景色正好,表现出春天的美丽。
- 万古烧痕青未了:千古火焚留下的痕迹依然存在,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 一片湖光白如扫:湖面的光景洁白如扫帚扫过,描绘了湖水的清澈。
- 永怀雨露涵三秀:永远怀念雨露滋润的三秀山,表达对自然的留恋。
- 颇恨风尘遮五老:对风尘遮挡五老峰的遗憾,表达对美景的向往。
- 松根啸咏欲忘归:松根间的啸声让人想忘记归去,表现出内心的惬意。
- 可惜长瓶卧芳草:长瓶中卧着的芳草无法入眼,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光比作“白如扫”,生动形象。
- 拟人:松根的啸咏,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梅柳之间春正好”和“万古烧痕青未了”,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沉思以及对人生归属感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柳: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湖光:象征清澈与宁静,反映内心的平和。
- 雨露:象征滋润与生机,代表自然的恩惠。
- 松根:象征坚韧与归属,代表诗人内心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梅柳”象征什么? A. 秋天的果实
B. 春天的生机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寒冷 -
诗人对“风尘”的态度是?
A. 赞美
B. 无所谓
C. 讨厌
D. 感激 -
“松根啸咏”代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归去的渴望
B. 对世俗的逃避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历史的回忆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和黎廷瑞的《饮芝山分韵得草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更多地强调了朦胧的意境,而黎廷瑞则更注重对历史的反思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两者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