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书不杀饥,山园聊荷锄。
蔓既荒我粒,草复乱我蔬。
大笑非吾事,忍饥还读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执着和对生活困境的淡然。意思是:读书并不让我感到饥饿,虽然在山园中偶尔也会拿锄头去干活。杂草的蔓延让我的粮食荒废,菜地也被草覆盖得一团糟。虽然旁人笑我这种生活方式,我却忍受着饥饿,依然坚持读书。
注释:
- 读书不杀饥:读书不会让我觉得饥饿,反而让我心灵充实。
- 山园:指的是山中的园地,诗人或许在这里居住或耕作。
- 聊荷锄:偶尔用锄头耕作,表明诗人的生活状态。
- 蔓既荒我粒:蔓生的杂草使得我的粮食荒废了。
- 草复乱我蔬:杂草又使得我的蔬菜杂乱不堪。
- 大笑非吾事:别人的嘲笑与我无关。
- 忍饥还读书:即使忍受着饥饿,我依然坚持读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廷瑞,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生平并不十分著名,但其作品中体现出对读书和生活的独特见解。其诗风清新脱俗,常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生活困顿时期,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诗人在艰辛的环境中依然坚持读书,表现出一种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
诗歌鉴赏:
《杂感六首》是黎廷瑞对生活与读书关系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在艰苦环境中,仍然坚守读书的信念,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德和对知识的追求。诗中通过对杂草滋生、农作物荒废的描写,展示了生活的困苦,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所处的现实境遇,更传达出一种悲壮的美感。诗的结尾提到“忍饥还读书”,则更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精神追求,表现出一种宁愿忍受饥饿、也要追求知识的决心。整体上看,这首诗蕴含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诗人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选择以书籍作为心灵的慰藉,展现出对理想和知识的不屈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读书不杀饥:强调知识的力量和价值。
- 山园聊荷锄:表现一种田园生活的闲适,但也隐含了生活的艰辛。
- 蔓既荒我粒:描绘了生活的困顿,粮食的荒废,暗示了社会的残酷。
- 草复乱我蔬:生活的无奈,蔬菜因杂草而无法生长。
- 大笑非吾事:对他人嘲笑的淡然,表现出诗人的坚定。
- 忍饥还读书:尽管生活困苦,仍然选择坚持学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读书比作一种精神食粮,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 对仗:诗中“蔓既荒我粒,草复乱我蔬”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用“忍饥还读书”强调诗人的决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追求知识的坚定信念,尽管生活艰辛,仍然不放弃学习的决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与坚持。
意象分析:
- 山园:象征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宁静。
- 锄头:象征农耕与辛勤劳动。
- 杂草:象征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和阻碍。
- 读书:象征知识的渴求与精神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种环境中读书? A. 山园
B. 城市
C. 海边 -
诗中提到的“忍饥还读书”表达了什么态度?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知识的渴望
C. 对工作的厌倦 -
诗中“蔓既荒我粒”的意思是: A. 雜草使我的粮食荒废
B. 我的粮食丰收
C. 我要去除杂草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黎廷瑞的《杂感六首》都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然而陶渊明更强调对自然的归属感,而黎廷瑞则表现出在困境中对知识的坚定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