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判挽诗》

时间: 2025-01-27 03:23:06

悃愊汉循吏,咨询周使臣。

知心三坐主,报国两门人。

彩绣方趋户,丝麻已在身。

至今寒食路,孺慕镇如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悃愊汉循吏,咨询周使臣。
知心三坐主,报国两门人。
彩绣方趋户,丝麻已在身。
至今寒食路,孺慕镇如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汉代忠实官吏的怀念,他曾经向周朝的使者请教。诗人和这位官吏非常亲近,感激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如今他身着彩绣的衣服,犹如昔日的情景,直到现在,寒食节的路上,依然感受到对他的怀念,如同新的一样。

注释:

  • 悃愊:忠诚诚恳。
  • 循吏:指遵循法度的官吏。
  • 咨询:请教、咨询。
  • 知心:彼此了解、心意相通。
  • 三坐主:三位重要的主人,指对诗人有影响的人。
  • 报国:为国家尽忠职守。
  • 两门人:可能指两位门徒或弟子。
  • 彩绣:华丽的刺绣,指衣物的装饰。
  • 寒食路:寒食节的路,指祭奠已故亲人的场所。
  • 孺慕: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

典故解析:

  • 寒食节:传统节日,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节日这天禁止生火,吃冷食,象征对逝者的追思。
  • 循吏:古代称道德高尚、为民服务的官吏,体现了对忠臣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梦阮,号东篱,宋代诗人,生活于南宋时期,以其诗文驰名,作品多以咏物、咏人、抒怀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对一位忠诚官吏的挽歌,表达了对他忠诚于国家的敬仰与怀念,体现了诗人对忠臣的推崇与对逝去时代的追思。

诗歌鉴赏:

《张运判挽诗》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挽歌,它通过对一位汉代忠实官吏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忠诚与正直的崇高理想。诗歌开篇即以“悃愊汉循吏”开始,直接点明主题,悃愊二字既表现出作者对这位官吏的赞誉,也隐含了对现世官吏的期待。全诗在结构上呈现出对比与呼应,通过对这位官吏的追忆,诗人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表达出对忠臣精神的崇拜。

在语言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彩绣方趋户”展现了当时的华丽生活,而“丝麻已在身”则暗示了生活的简朴与真实,形成鲜明的对照。诗的最后提到“寒食路,孺慕镇如新”,不仅传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也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对忠诚品德的珍视。

总之,这首诗蕴含深情,既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当今的启示,激励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与对国家的忠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悃愊汉循吏:赞美这位忠诚的汉代官吏,表达对他品德的钦佩。
  2. 咨询周使臣:他曾向周朝的使者请教,展现其求知的态度。
  3. 知心三坐主:与诗人有深厚情感的三位重要人物。
  4. 报国两门人:表达他为国家尽忠的精神,及其门徒的追随。
  5. 彩绣方趋户:描绘华丽的生活场景。
  6. 丝麻已在身:暗示生活的简朴与真实。
  7. 至今寒食路:提及寒食节,象征对逝者的追思。
  8. 孺慕镇如新:表达对忠臣的怀念之情,仿佛仍在心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彩绣”与“丝麻”的对比,营造出华美与朴素的对立。
  • 比喻:通过“寒食路”隐喻对逝者的怀念,情感深厚。
  • 排比:使用“知心三坐主”、“报国两门人”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气势。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忠诚与正直的赞美,强调了对国家的责任感与对逝去英雄的怀念。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诗人传达了对当下社会道德的期望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食:象征追思与怀念,代表传统文化的延续。
  • 彩绣、丝麻:象征生活的繁华与简朴,反映社会的变迁。
  • 循吏:代表忠诚与正直的官吏,体现道德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对忠诚官吏的怀念
    C. 对春天的赞美

  2. “寒食路,孺慕镇如新”中“孺慕”指的是什么? A. 对亲人的思念
    B. 对忠臣的怀念
    C. 对朋友的关心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赞美忠诚与豪情,表现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对比:

  • 《张运判挽诗》与《春望》:两首诗均体现了对国家、对忠诚的强调,但《春望》更多地聚焦于现世的苦难与希望,而前者则是对历史忠臣的追思与敬仰。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比较,可以深入理解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与思想碰撞。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魏了翁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