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所见闻示诸友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5:46:18

闻说奔军闯阆州,馀州民溃去如流。

亲曾见虎诚堪怖,只为狐惊亦可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说奔军闯阆州,馀州民溃去如流。
亲曾见虎诚堪怖,只为狐惊亦可羞。

白话文翻译:

听说奔军闯入阆州,其他州的百姓逃跑得如同潮水一般。
我亲眼见过老虎,确实令人恐惧,但仅仅因为一只狐狸而惊慌,未免也太可笑了。

注释:

  • 奔军:奔逃的军队,指因战乱而四处逃散的军队。
  • 阆州:古地名,今四川省阆中市。
  • 溃去如流:形容逃亡的人潮汹涌,像水流般涌动。
  • 虎诚堪怖:老虎确实让人害怕。
  • 狐惊:因狐狸而惊慌,指因小事而感到恐惧。
  • :感到可耻,形容不应因小而惊。

典故解析:

“阆州”作为古代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曾是军事重镇。唐代诗人王维有“阆苑仙葩”之句,体现了阆州的美丽与历史交织的特性。老虎与狐狸的对比,反映出人们在面对真正的威胁时,往往却因小事而惊慌失措,这种心理状态在历史上常有记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约1220—1290),字子复,号衡庐,宋代诗人,官至知州,以诗文见称,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战乱时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人们心理状态的思考。魏了翁通过描写逃亡的情景,揭示了民众在恐慌中的表现,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动荡时代的恐慌心理和社会现象。开头两句通过描述阆州的战争带来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诗中“溃去如流”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恐惧中四散奔逃的情景,流动的比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看到了人潮涌动的生动场景。接着,作者通过对比,指出面对真正的威胁(老虎)时,人们却因小事(狐狸)而惊慌,揭示出人们在危机中的非理性反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让读者思考在面对真正的危险时,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整首诗在描述社会动荡时,流露出一种对人性的反思与批判,赋予了诗歌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闻说奔军闯阆州”:听说战乱使得军队闯入了阆州,显示了战乱的蔓延。
    • “馀州民溃去如流”:其他州的百姓纷纷逃离,形容逃亡人数之多。
    • “亲曾见虎诚堪怖”:我亲眼见过老虎,确实令人感到恐惧。
    • “只为狐惊亦可羞”:只是因为一只狐狸而感到惊慌,实在令人觉得可笑。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逃亡的人潮比作水流,生动形象。
    • 对比:老虎与狐狸的对比,强调了人们对真正威胁的无视与对小事的过度反应。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战乱与人们心理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人性弱点,呼唤人们要理性看待真正的威胁。

意象分析:

  • 老虎:象征真正的恐惧与威胁,代表战争的残酷。
  • 狐狸:象征小而无关紧要的事物,引发人们的无谓恐慌。
  • 奔军:象征战争带来的动荡与混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阆州”是现代哪个地方?

    • A. 四川省
    • B. 湖北省
    • C. 陕西省
    • D. 贵州省
  2. “溃去如流”中的“流”指的是什么?

    • A. 河流
    • B. 水流
    • C. 人流
    • D. 风流
  3. 诗中提到的“老虎”与“狐狸”分别象征什么?

    • A. 恐惧和安全
    • B. 战争和和平
    • C. 真正的威胁和小事
    • D. 勇气和懦弱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魏了翁的作品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反映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但魏了翁更侧重于对人性弱点的揭示,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魏了翁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