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俗十二首》
时间: 2025-01-11 16:52: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村人渐归,撑柱烧残屋。东村但蒿莱,死者无人哭。昔兹号富穰,被祸尤残酷。二三里中豪,丧乱身为僇。遗骸怅莫掩,饥鸢啄其腹。岂无平生时,意气凌乡曲。锥刀剥微利,舞智欺惸独。锦囊收地券,奕叶相传续。只今邻叟耕,岁岁输官谷。尔曹何专愚,人生固我欲。
白话文翻译:
西村的居民逐渐归来,支撑着被烧毁的房屋。东村只剩下荒草,死者无人哀悼。过去这里号称富饶,但遭受的灾难尤为残酷。方圆二三里内的豪强,在战乱中丧生。遗骸无人掩埋,饥饿的鸢鸟啄食其腹部。难道他们生前没有意气风发,威风凛凛于乡里吗?他们用小聪明剥削微利,欺骗孤苦无依的人。他们收藏地契,世代相传。如今邻近的老者耕作,每年都要向官府缴纳粮食。你们为何如此愚蠢,人生的欲望本就是如此。
注释:
- 撑柱:支撑。
- 蒿莱:荒草。
- 富穰:富饶。
- 僇:通“戮”,杀戮。
- 怅:遗憾。
- 鸢:一种猛禽,俗称老鹰。
- 凌:凌驾,超越。
- 锥刀:比喻微小的利益。
- 惸独:孤苦无依的人。
- 锦囊:指收藏重要文件的袋子。
- 地券:地契。
- 奕叶:世代。
- 尔曹:你们。
- 专愚:固执愚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约1080-1140),字彦冲,号屏山,宋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这首《论俗十二首》反映了战乱后社会的凋敝和人民的苦难,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战乱频发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比战前战后的景象,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社会风气的败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战乱后社会的凋敝和人民的苦难。西村与东村的对比,富饶与残酷的对比,生前与死后的对比,都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诗中的“遗骸怅莫掩,饥鸢啄其腹”等句,以惨烈的画面揭示了战乱的残酷,而“锥刀剥微利,舞智欺惸独”则批判了社会上的不公和豪强的贪婪。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一首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村人渐归,撑柱烧残屋。——西村的居民逐渐归来,支撑着被烧毁的房屋。
- 东村但蒿莱,死者无人哭。——东村只剩下荒草,死者无人哀悼。
- 昔兹号富穰,被祸尤残酷。——过去这里号称富饶,但遭受的灾难尤为残酷。
- 二三里中豪,丧乱身为僇。——方圆二三里内的豪强,在战乱中丧生。
- 遗骸怅莫掩,饥鸢啄其腹。——遗骸无人掩埋,饥饿的鸢鸟啄食其腹部。
- 岂无平生时,意气凌乡曲。——难道他们生前没有意气风发,威风凛凛于乡里吗?
- 锥刀剥微利,舞智欺惸独。——他们用小聪明剥削微利,欺骗孤苦无依的人。
- 锦囊收地券,奕叶相传续。——他们收藏地契,世代相传。
- 只今邻叟耕,岁岁输官谷。——如今邻近的老者耕作,每年都要向官府缴纳粮食。
- 尔曹何专愚,人生固我欲。——你们为何如此愚蠢,人生的欲望本就是如此。
修辞手法:
- 对比:西村与东村的对比,富饶与残酷的对比,生前与死后的对比。
- 意象:遗骸、饥鸢、蒿莱等,生动地描绘了战乱后的惨状。
- 讽刺:“锥刀剥微利,舞智欺惸独”讽刺了豪强的贪婪和不公。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战乱后社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批判了社会上的不公和豪强的贪婪。
意象分析:
- 遗骸:象征战乱的残酷和无人关怀的悲哀。
- 饥鸢:象征战乱后的荒凉和死亡的恐怖。
- 蒿莱:象征战乱后的荒芜和无人照料的景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西村人渐归”与“东村但蒿莱”形成了什么修辞手法? A. 对比 B. 排比 C. 对偶 D. 比喻 答案:A
-
“遗骸怅莫掩,饥鸢啄其腹”中的“怅”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遗憾 B. 愤怒 C. 恐惧 D. 悲伤 答案:A
-
诗中“锥刀剥微利,舞智欺惸独”批判了什么? A. 战乱的残酷 B. 豪强的贪婪 C. 人民的苦难 D. 社会的荒芜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后的社会凋敝和人民的苦难。
- 白居易的《卖炭翁》:揭示了社会上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诗词对比:
- 刘子翚的《论俗十二首》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战乱后的社会凋敝,但刘子翚的诗更多地批判了社会上的不公和豪强的贪婪。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刘子翚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整体背景,有助于理解刘子翚诗歌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