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六四叔村居即事十二绝 其十二 刘子翚 〔宋代〕
几许椎埋尽把锄,而今户户偃犀渠。太平无象从何见,一夜春风长碧蔬。
白话文翻译:
多少埋藏的兵器都被用来耕田,现在每家每户都放下了武器。太平盛世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从一夜春风中,碧绿的蔬菜生长,可以感受到它的到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椎埋:指埋藏的兵器。
- 偃犀渠:放下武器,指和平状态。
- 太平无象:太平盛世没有具体的形象。
- 长碧蔬:蔬菜生长茂盛。
典故解析:
- 无具体典故,但“太平无象”反映了诗人对和平时代的向往和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约1080-1140),字彦冲,号屏山,宋代诗人。他的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子翚在村居时所作,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太平盛世的赞美。诗中通过对比兵器的埋藏和蔬菜的生长,表达了和平带来的生机和希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诗中“几许椎埋尽把锄”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兵器被用于耕作的场景,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而今户户偃犀渠”进一步强调了和平的普遍性和深入人心。最后两句“太平无象从何见,一夜春风长碧蔬”,以春风和蔬菜的生长来象征太平盛世,寓意和平带来的生机和繁荣。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许椎埋尽把锄”:这句诗通过“椎埋”和“把锄”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兵器被用于耕作的场景,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
- “而今户户偃犀渠”: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和平的普遍性和深入人心,每家每户都放下了武器,享受和平生活。
- “太平无象从何见”:这句诗表达了太平盛世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可以从其他方面感受到它的存在。
- “一夜春风长碧蔬”:这句诗以春风和蔬菜的生长来象征太平盛世,寓意和平带来的生机和繁荣。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兵器和耕作的对比,突出了和平的主题。
- 象征:用春风和蔬菜的生长来象征太平盛世,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太平盛世的赞美。通过兵器被用于耕作和蔬菜的生长,表达了和平带来的生机和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椎埋:埋藏的兵器,象征战争。
- 偃犀渠:放下武器,象征和平。
- 春风:带来生机的象征。
- 碧蔬:蔬菜生长茂盛,象征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几许椎埋尽把锄”一句,象征着什么? A. 战争的结束 B. 农业的繁荣 C. 兵器的制造 D. 武器的埋藏
-
“而今户户偃犀渠”中的“偃犀渠”指的是什么? A. 放下武器 B. 拿起武器 C. 制造武器 D. 埋藏武器
-
诗中“太平无象从何见”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太平盛世没有具体的形象 B. 太平盛世有具体的形象 C. 太平盛世不可见 D. 太平盛世随处可见
-
“一夜春风长碧蔬”中的“碧蔬”象征着什么? A. 战争 B. 和平 C. 繁荣 D. 贫困
答案:
- A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刘子翚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刘子翚的诗更侧重于和平带来的生机和繁荣,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刘子翚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刘子翚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