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琴调相思引
作者:杨圻 〔清代〕
画烛烟明照露丛,
金铃断续起东风。
落花满地,闲坐月明中。
一为多情留后约,
未曾成恨已前踪。
笙歌散了,直是五更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夜晚的景象:烛光下的烟雾朦胧,映照出露水的花丛,微风中传来断断续续的金铃声。落花满地,我在明月下悠闲地坐着。因为多情而留下的约定,尚未成恨却已是前路的追忆。笙歌的声响已散去,时钟已指向五更。
注释
- 画烛烟明:画烛指装饰性的烛台,烟明则是烛烟透光的意思。
- 金铃:指古代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形容乐声清脆。
- 闲坐月明中: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坐着。
- 一为多情留后约:因多情而留下未能实现的约定。
- 未曾成恨已前踪:虽然未成恨,过去的足迹仍在心中萦绕。
- 笙歌散了:乐声已经停止,象征着欢乐的结束。
- 直是五更钟:时间已经进入清晨五点,暗示着夜晚的结束与新的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圻,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以情感细腻、意境幽远而著称,善于描绘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交织,使得诗人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琴调相思引》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整体上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伤与悠闲的氛围。通过对夜晚场景的细腻描绘,诗人将烛光、露水、微风、落花等自然元素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优雅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
开头的“画烛烟明照露丛”,不仅让人感受到夜色的静谧,更构建出一种温暖的氛围。接着“金铃断续起东风”,金铃声在微风中时隐时现,似乎在诉说着等待与思念,给人一种期待的感觉。落花满地,诗人选择在月光下闲坐,表现出一种宁静的内心状态,然而这种宁静中又隐藏着对过往的追忆。
“一为多情留后约,未曾成恨已前踪”更是点明了诗的内核:多情的约定并未能实现,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与遗憾。最后一句“笙歌散了,直是五更钟”则暗示着夜晚的结束,情感的余韵在清晨的钟声中渐渐消散,给读者留下了一种淡淡的惆怅感。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讲究,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内心的情感波动,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画烛烟明照露丛:描绘出烛光与露水交织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朦胧而温暖的氛围。
- 金铃断续起东风:音乐声在东风中断断续续,象征着思念的绵延。
- 落花满地,闲坐月明中:落花的意象传达出凋零的美感,诗人在此刻选择了沉思。
- 一为多情留后约:多情的约定未能实现,流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惆怅。
- 未曾成恨已前踪:对过去的追忆充满了遗憾。
- 笙歌散了,直是五更钟:欢乐的结束,暗示着生活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画烛”比喻温暖的情感,烛光照亮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拟人:金铃声似乎在与风对话,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与节奏上都保持了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展现了清代文人特有的婉约风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画烛:象征温暖与情感的寄托。
- 露丛:自然的清新,象征纯洁与美好。
- 金铃:音乐的象征,传达思念与期待。
- 落花:象征着逝去的美好与惆怅。
- 月明:象征孤独与宁静,反映内心的情感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铃”主要象征什么?
A. 美好的回忆
B. 思念与期待
C. 自然的美景 -
“笙歌散了,直是五更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的结束
B. 伤感的离别
C. 生活的无常 -
诗中“落花满地”所传达的意象是?
A. 春天的美好
B. 逝去的美好与惆怅
C. 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杨圻的《琴调相思引》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与美好情感的追忆,但杨圻的诗更具清新淡雅的自然意象,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细腻的女性情感。两者在主题上相似,却在风格与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圻生平与作品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琴调相思引》的深刻意蕴与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