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感伤》

时间: 2025-02-04 16:23:37

客中今日最伤心,忆着家山松树林。

白石冈头闻杜宇,对他人墓亦沾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中今日最伤心,
忆着家山松树林。
白石冈头闻杜宇,
对他人墓亦沾巾。

白话文翻译

今天在外的我,心中最伤感,
思念着故乡的松树林。
在白石冈的山头听到杜鹃鸟的叫声,
就在他人的墓前,我的眼泪也不禁流下。

注释

  • 客中:在外的旅人。
  • 伤心:心中感到悲伤。
  • 家山:故乡的山。
  • 松树林:指松树成林的地方,象征故乡的安宁和美好。
  • 白石冈:具体地点,白色的石头山冈。
  • 杜宇:即杜鹃,一种鸟,常被视为悲伤的象征。
  • 沾巾:眼泪湿润手帕,表示悲伤。

典故解析

杜鹃鸟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与离别、哀思相联系,尤其在清明时节,人们缅怀故人,杜鹃的叫声更添伤感。诗中提到的“沾巾”则表明诗人对他人墓地的哀悼,体现了对生死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浓厚的乡愁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代表了宋代文学对个人情感的重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明节,在这个特定的节日里,人们通常会扫墓祭祖,缅怀逝去的亲人。作者在外游历,思念故乡的松树林和故人,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清明感伤》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在清明时节身处他乡,心中涌起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哀伤。开篇“客中今日最伤心”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悲情,显示出他在异地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忆着家山松树林”则把读者引向宁静而美好的故乡画面,松树象征着坚韧和长青,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听到杜鹃的鸣叫,既是对自然的描绘,也是对其情感的映射。杜鹃在古诗中常与悲伤相联系,诗人在白石冈头的这一刻,感受到自然的悲鸣与内心的痛楚交融。最后一句“对他人墓亦沾巾”则是情感的高潮,诗人不仅为自己心中的伤感流泪,也为他人的逝去而感到悲痛,显示出深厚的人道关怀和对生死的思考。

整首诗以清明为背景,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故乡和亲情的深切体验,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中今日最伤心:在外的我,今天感到最为悲伤。
  • 忆着家山松树林:我在思念故乡的松树林,乡愁涌上心头。
  • 白石冈头闻杜宇:在白石冈头,我听到杜鹃鸟的叫声,似乎在诉说着悲伤。
  • 对他人墓亦沾巾:在他人的墓前,我也不禁流下眼泪。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石冈头”和“对他人墓”,形成音韵的和谐。
  • 象征:杜鹃鸟象征着离别与哀伤,松树林则代表着故乡的温暖。
  • 比喻:眼泪沾湿手巾,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悲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清明时节的思念与哀伤,通过对故乡的怀念与对逝者的悼念,表达了对于生命短暂和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个人的感受,反映出普遍的人类情感,具有强烈的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林:象征故乡的温暖与安宁,代表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杜鹃鸟:象征悲伤,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逝者的追忆。
  • 白石冈:具体地点的描绘,使得情感更具真实感和代入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哪个节日表达了他的哀伤?

    • A. 中秋
    • B. 清明
    • C. 端午
  2. “白石冈头闻杜宇”中的“杜宇”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树
    • B. 一种鸟
    • C. 一种花
  3. 诗中提到的“沾巾”指的是什么?

    • A. 笑声
    • B. 眼泪
    • C. 饮酒

答案

  1. B. 清明
  2. B. 一种鸟
  3. B. 眼泪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清明感伤》和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两首诗都有着浓厚的忧伤情感,但《清明感伤》更侧重于个人的悲伤与乡愁,而《春望》则更多地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共通之处,但表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