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巨鲸怒吸海江枯,为问曾增纸价无。午夜茅斋烧蜡炬,令人无意读三都。
白话文翻译:
一条巨鲸愤怒地吞噬海洋,想问一下纸价是否曾经上涨过。在深夜的茅草屋里,点燃蜡烛,令人无意间读起了《三都》这部书。
注释:
- 巨鲸:大鲸鱼,象征力量和恐怖。
- 怒吸:愤怒地吞噬,表现出巨鲸的霸道与猛烈。
- 海江:指海洋和江河,这里形容水域的干枯。
- 纸价:指书籍和知识的传播与获取的代价。
- 午夜茅斋:深夜的简陋书房,代表着诗人孤独的读书生活。
- 蜡炬:蜡烛,照明工具,象征着知识的光明。
- 三都:指的是《三都赋》,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梁希鸿,明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问题,对当时的文化现象有深刻的反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时期。诗人在茅屋中夜读,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巨鲸的怒吸开篇,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暗喻着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自然的无情。巨鲸吞噬海洋的形象,可能象征着某种权力或巨大的影响力,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和关注。接下来的“为问曾增纸价无”,则通过询问纸价的变化,体现了对文化、知识传播的关心,纸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传播与读者的可及性,显示出诗人对文化现状的无奈与焦虑。
在“午夜茅斋烧蜡炬”中,诗人描绘了深夜独自读书的情景,蜡烛的微光不仅照亮了书页,也照亮了诗人的心灵,象征着知识的光辉。最后一句“令人无意读三都”,表明诗人在阅读过程中流露出的无奈与不自觉,仿佛在说即使在这样一个孤独的时刻,心中也难免对社会的种种感到迷惘。
整首诗通过巨鲸的形象与夜读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有自然的壮丽,又有文化的深邃,展现了诗人对环境与自我内心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巨鲸怒吸海江枯:用巨鲸的怒吸表现自然的力量与悲惨的现实,暗示社会的动荡。
- 为问曾增纸价无:通过询问纸价,表达对文化传播的忧虑。
- 午夜茅斋烧蜡炬:描绘深夜读书的孤独情景,蜡烛象征知识的微光。
- 令人无意读三都:表现诗人对书籍的无意识阅读,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困惑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巨鲸比喻社会的压迫力量。
- 拟人:蜡炬烧暗示知识的温暖与孤独的心灵。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在巨鲸与蜡炬的对比中,展示了力量与智慧的碰撞,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知识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巨鲸:象征力量和压迫,反映社会的动荡。
- 海江:水的枯竭象征文化的衰退。
- 蜡炬:象征知识的光辉,照亮孤独的心灵。
- 三都:经典作品的象征,代表对文化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巨鲸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力量
B. 文化的衰退
C. 社会的动荡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纸价”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A. 书籍的稀缺
B. 知识的传播
C. 经济的变化
D. 以上皆是 -
“午夜茅斋烧蜡炬”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与思考
B. 欢快与轻松
C. 忧伤与遗憾
D. 以上皆是
答案:
- D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展现了自然的美与孤独的思考,但其情感更为宁静,而梁希鸿的诗则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焦虑与反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