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均题峡山》

时间: 2025-01-22 17:21:15

孤舟转岩曲,古寺出云坳。

岸迫鸟声合,水平山影交。

堂虚泉漱玉,砌静笋遗苞。

我为图名利,无因此结茅。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和张均题峡山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孤舟转岩曲,古寺出云坳。
岸迫鸟声合,水平山影交。
堂虚泉漱玉,砌静笋遗苞。
我为图名利,无因此结茅。


白话文翻译:

孤舟在岩石的曲折中行驶,古老的寺庙在云雾缭绕的山坳中隐现。
岸边鸟鸣声声相应,水面上山影交错重叠。
堂前的空旷处泉水流淌,如同洗涤玉石;台阶静谧,留下竹笋的残余。
我追逐名利而来,却没有因此在此地安居。


注释:

  • 孤舟:指一只小船,象征孤独的旅程。
  • 转岩曲:在岩石中转弯,形容水路的曲折。
  • 古寺:古老的寺庙,体现出历史的悠久。
  • 云坳:形容山谷中云雾缭绕的景象。
  • 岸迫:岸边紧迫,形容鸟鸣声接连不断。
  • 水平山影:山的倒影在水面上交错,构成美丽的景象。
  • 堂虚:堂前宽阔而空旷。
  • 泉漱玉:泉水流淌,仿佛在洗涤美玉。
  • 砌静:石阶静谧。
  • 结茅:指安居,结草屋。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反思,反映了苏轼在政治波折中的内心挣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文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柔和的情感,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和张均题峡山》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时值人生低谷,他在峡山游览时,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借此表达自己对名利的反思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峡山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名利的淡泊。开头两句描绘孤舟与古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孤独的接受。接着通过对鸟鸣与山影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最后两句则是对自我追求的反思,诗人意识到自己追逐名利的无奈,反而更向往一种隐居的生活。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展现了苏轼深邃的哲思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孤舟转岩曲:孤舟在曲折的岩石间航行,暗示孤独与不易。
  2. 古寺出云坳:古寺在云雾缭绕的山坳中显现,富有神秘感。
  3. 岸迫鸟声合:岸边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充满生机。
  4. 水平山影交:山的倒影在水面上交错,形成美丽的画面。
  5. 堂虚泉漱玉:宽敞的堂前,泉水流淌,象征清澈与纯洁。
  6. 砌静笋遗苞:石阶静谧,留下竹笋的残余,表现出宁静的生活。
  7. 我为图名利:诗人自述追求名利的动机,表现出无奈。
  8. 无因此结茅:却没有因此而选择安居,反思内心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泉漱玉”,形象生动。
  • 对仗: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舟:象征孤独与独立。
  • 古寺:代表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鸟声: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
  • 泉水:纯洁与清新,象征心灵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寺”位于何处?
    A. 山顶
    B. 云坳中
    C. 河边
    D. 草地

  2. “我为图名利”中的“图名利”意指什么?
    A. 追求荣华富贵
    B. 追求知识
    C. 追求爱情
    D. 追求自由

  3. 诗中描绘的景色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A. 喧闹
    B. 宁静
    C. 复杂
    D. 贫乏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王维〕
  • 《青溪》 〔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杂诗》相比,苏轼的《和张均题峡山》更加强调个人情感与对名利的反思,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超脱。两者在意境上都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风格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苏轼相关研究书籍
  • 《宋诗鉴赏辞典》
  • 苏轼传记及其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