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破山寺六朝松用前韵》
时间: 2025-01-11 14:33: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支离俶诡,是苍龙遗蜕,千年神物。
鳞爪开张髯鬣动,长护经台断壁。
黛色捎云,铜根蚀雨,历遍严霜雪。
昼饥夜冻,此翁信是奇杰。
携客憩石凭阑,婆娑其下,不尽风雷发。
便欲图归县座右,又恐通灵变灭。
拔地撑天,树真难老,人易星星发。
六朝何在,寺楼斜挂残月。
白话文翻译
这棵古松支离扭曲,像是苍龙的遗骸,历经千年依旧神奇。
它的鳞爪张扬,胡须摇动,长久守护着那破碎的经台。
黛青色的树影轻拂着云彩,铜色的根部被雨水侵蚀,经历了严冬的霜雪。
白天饥饿,夜晚寒冷,这棵老松确实是个奇特的杰作。
我带着朋友在石头上借坐,松影摇曳,似乎发出无尽的风雷之声。
我想将这松树的意象画归到我的书房中,却又害怕它会变成灵异的存在。
这树拔地而起,撑天而立,然而它真的是难以长寿,人却如星星般闪烁。
六朝的繁华何在,寺庙的楼阁斜挂着残月。
注释
- 支离:指形状残破不齐。
- 俶诡:形状奇特。
- 苍龙遗蜕:比喻古松的形态,像苍龙的蜕皮。
- 鳞爪:形容松树的枝干和叶子。
- 髯鬣:胡须,形容树枝如胡须般摇动。
- 经台:指庙宇中供奉佛像的高台。
- 黛色:深青色,形容松树的颜色。
- 通灵:指有灵性,神秘的变化。
- 拔地撑天:指树木生长得高大挺拔。
- 六朝:指东吴、东晋、南朝等历史时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策,清代诗人,生于文人荫蔽的文化环境中,擅长诗词,尤以山水诗见长。他的诗歌常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念奴娇 破山寺六朝松》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交融的时期。王策通过描绘古松的形象,寄托了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破山寺的古松为主题,展现了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渺小。诗人在描写古松时,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手法,使松树不仅是一个自然物体,更是时间和历史的象征。诗中“苍龙遗蜕”的意象,传达了松树的古老与沧桑,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诗中对松树的描绘展现了它的坚韧与不屈,尽管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但依然挺立于世。王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这棵松树上,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溯与对生命的深思。在“人易星星发”中,诗人感叹人类生命的短暂,反衬出古松的悠久,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悲凉的美感。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深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王策通过这首诗,向读者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价值,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支离俶诡,是苍龙遗蜕,千年神物:开篇即以形态奇特的古松引入,暗示其悠久的历史和神秘的特质。
- 鳞爪开张髯鬣动,长护经台断壁:进一步描绘松树的形态,表现出它的生机与守护之责。
- 黛色捎云,铜根蚀雨,历遍严霜雪:通过色彩的对比,传达出松树在严酷环境中依然屹立不倒的坚韧。
- 昼饥夜冻,此翁信是奇杰:抒发对古松的敬佩,强调它在艰难环境中仍然顽强生存的精神。
- 携客憩石凭阑,婆娑其下,不尽风雷发: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松树的摇曳似乎发出自然的声音。
- 便欲图归县座右,又恐通灵变灭:诗人希望将松树的形象永久留存,但又担心其灵性会消逝。
- 拔地撑天,树真难老,人易星星发:强调松树的伟岸与人类的渺小,反映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 六朝何在,寺楼斜挂残月:结尾处引发对历史的思考,感叹繁华已逝,留下的只有残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树比喻为苍龙遗蜕,增强了形象的神秘感。
- 拟人:赋予松树以生命,使其似乎在与人对话,展现自然的灵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性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古松展现了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松: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时间的流逝。
- 残月:寓意着过往的辉煌与如今的孤寂。
- 风雷: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变化,暗示人生的起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苍龙遗蜕”比喻什么?
- A. 古松的形态
- B. 苍龙的传说
- C. 诗人的心情
- D. 风雨的侵蚀
-
诗中提到的“六朝”指的是哪个时期?
- A. 唐朝
- B. 宋朝
- C. 东吴、东晋、南朝
- D. 明朝
-
“人易星星发”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人类生命的赞美
- B. 对历史的怀念
- C. 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 D.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策的《念奴娇 破山寺六朝松》与李白的《庐山谣》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历史的思考。然而,王策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流逝,而李白则强调自然的壮丽与人情的豪放。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反思与对自然的崇敬。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王策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