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 高登 〔宋代〕 塞雁南飞度戍楼,一声天地有馀秋。 家连沧海难穷目,人在蛮荒欲尽头。 莫效涓埃裨国计,况无毛发为身谋。 所须菽水能多少,踪迹飘然不系舟。
白话文翻译:
边塞的大雁向南飞过守卫的楼台,一声鸣叫使得天地间充满了秋意。 家乡远在沧海之滨,难以望尽,而自己身处荒凉之地,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不要像微小的尘埃那样对国家有所贡献,更何况连一根毛发都不为自己谋划。 所需不过是些许的粮食和水,我的行踪如同漂泊无依的小船。
注释:
- 塞雁:边塞地区的大雁。
- 戍楼:边防的瞭望楼。
- 馀秋:深秋的余韵。
- 沧海:大海。
- 蛮荒:指边远荒凉的地方。
- 涓埃:微小的尘埃,比喻微不足道。
- 裨国计:对国家有贡献。
- 菽水:豆和水,指简单的食物。
- 不系舟:没有系缆的小船,比喻漂泊无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登,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他对于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他的诗歌风格多以边塞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境遇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高登身处边塞时所作,通过对塞雁南飞、家乡遥远、身处荒凉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流露出一种漂泊无依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对塞雁南飞、家乡遥远、身处荒凉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塞雁南飞度戍楼,一声天地有馀秋”描绘了边塞的秋景,塞雁的鸣叫使得天地间充满了秋意,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家连沧海难穷目,人在蛮荒欲尽头”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家乡远在沧海之滨,难以望尽,而自己身处荒凉之地,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后两句“莫效涓埃裨国计,况无毛发为身谋。所须菽水能多少,踪迹飘然不系舟”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表达了漂泊无依的情感。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凄凉,展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塞雁南飞度戍楼,一声天地有馀秋。”:塞雁南飞,经过边防的瞭望楼,一声鸣叫使得天地间充满了秋意,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家连沧海难穷目,人在蛮荒欲尽头。”:家乡远在沧海之滨,难以望尽,而自己身处荒凉之地,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 “莫效涓埃裨国计,况无毛发为身谋。”:不要像微小的尘埃那样对国家有所贡献,更何况连一根毛发都不为自己谋划,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
- “所须菽水能多少,踪迹飘然不系舟。”:所需不过是些许的粮食和水,我的行踪如同漂泊无依的小船,表达了漂泊无依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塞雁南飞”比喻边塞的秋景,“家连沧海”比喻家乡的遥远,“涓埃”比喻微不足道,“不系舟”比喻漂泊无依。
- 拟人:“一声天地有馀秋”将塞雁的鸣叫拟人化,使得天地间充满了秋意。
- 对仗:“家连沧海难穷目,人在蛮荒欲尽头”对仗工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身处荒凉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秋景、家乡遥远、身处荒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漂泊无依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塞雁:边塞地区的大雁,象征着边塞的秋景和漂泊无依的情感。
- 戍楼:边防的瞭望楼,象征着边塞的守卫和孤独。
- 沧海:大海,象征着家乡的遥远和难以望尽。
- 蛮荒:边远荒凉的地方,象征着身处荒凉和生命的尽头。
- 不系舟:没有系缆的小船,象征着漂泊无依和行踪不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塞雁南飞度戍楼”中的“塞雁”指的是什么? A. 边塞的大雁 B. 南飞的大雁 C. 边塞的守卫 D. 南飞的守卫
-
诗中“家连沧海难穷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家乡的思念 B. 对边塞的喜爱 C. 对国家的忧虑 D. 对荒凉的无奈
-
诗中“莫效涓埃裨国计”中的“涓埃”比喻什么? A. 微小的尘埃 B. 微不足道 C. 微小的贡献 D. 微小的谋划
-
诗中“踪迹飘然不系舟”中的“不系舟”比喻什么? A. 漂泊无依 B. 行踪不定 C. 漂泊无依的小船 D. 行踪不定的守卫
答案:
- A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 王昌龄《出塞》: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高登《九日》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首诗都以边塞为背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但高登的诗更加凄凉,王之涣的诗更加豪迈。
- 高登《九日》与王昌龄《出塞》:两首诗都以边塞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但高登的诗更加凄凉,王昌龄的诗更加豪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宋诗鉴赏辞典》
- 《宋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