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时间: 2025-01-11 17:53:47

奕奕容晖梦已旧。

虚壁无尘,照影描新瘦。

长忆翠微烟雨后,黄莺比翼双鸣柳。

莫道相思如病酒。

涧柏陵松,志拟岁寒守。

春草未生情已透,蓝桥拥雪独沉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奕奕容晖梦已旧。虚壁无尘,照影描新瘦。长忆翠微烟雨后,黄莺比翼双鸣柳。莫道相思如病酒。涧柏陵松,志拟岁寒守。春草未生情已透,蓝桥拥雪独沉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过往的美好梦境已经消逝,眼前的墙壁上没有尘埃,只能映出我日渐消瘦的身影。长久以来,我在回忆那场青翠微茫的烟雨之后,黄莺成双在柳树上鸣叫。不要说相思如同醉酒一般,山涧的柏树和陵上的松树,正如我志向坚定,愿意在岁寒中守候。春草尚未生长,我的情感已经透露无遗,蓝桥上拥着雪,独自沉默已久。

注释:

  • 奕奕:形容光明或容光焕发的样子。
  • 虚壁无尘:指墙壁上没有尘埃,象征着内心的清净。
  • 翠微:青翠的山色。
  • 烟雨:细雨缭绕的景象。
  • 比翼:比喻成双成对,常用于形容爱情。
  • 志拟岁寒守:志向坚定,愿意在严寒中坚守。
  • 蓝桥:传说中的桥,常用来象征离别或孤独。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黄莺比翼双鸣柳”可以追溯到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双双对对的意象,象征着爱情与陪伴。而“蓝桥”则引申出《离骚》中关于离别的意象,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孤独的沉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伯昏子,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著称,常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诗人内心经历了一段感情的波折,因而在自然景象中寄托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通过对光影、气候等的描绘,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头的“奕奕容晖梦已旧”,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梦境的破碎,接着“虚壁无尘”,则传达出一种内心的空灵与清净。诗人通过回忆“翠微烟雨后”的美好时刻,试图寻回失去的爱情。

“莫道相思如病酒”一句,流露出诗人对相思之苦的深刻理解,表明相思不仅是痛苦的,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而随着“涧柏陵松,志拟岁寒守”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和信念,即使处于寒冷的岁月中,也愿意守候。

最后两句“春草未生情已透,蓝桥拥雪独沉久”则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感慨,尽管春天还未到来,但情感已经显露无遗,而蓝桥的孤独又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伤感的色彩。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灵动的自然意象,深刻地刻画了恋爱中的思念与孤独,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奕奕容晖梦已旧:描绘一种光辉的容貌,但梦境已然消逝,暗示对过去的怀念。
    2. 虚壁无尘,照影描新瘦:墙壁干净,映出的是诗人日渐消瘦的身影,象征内心的孤独。
    3. 长忆翠微烟雨后:回忆起青翠的山色和烟雨,表现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4. 黄莺比翼双鸣柳:黄莺成双的鸣叫,象征着爱情的甜美与和谐。
    5. 莫道相思如病酒:反驳相思的痛苦,表达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6. 涧柏陵松,志拟岁寒守:坚守信念,象征着坚定不移的情感。
    7. 春草未生情已透:春草尚未萌生,但情感早已流露。
    8. 蓝桥拥雪独沉久:描绘蓝桥上的雪,象征孤独与沉默。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相思比作“病酒”,生动形象地表达内心的痛苦。
    • 拟人:黄莺的鸣叫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涧柏陵松,志拟岁寒守”,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相思、孤独与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展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与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容晖:象征美好的记忆与往昔的光辉。
  • 烟雨:代表着模糊的回忆与情感的朦胧。
  • 黄莺:象征着爱情的甜美与和谐。
  • 春草: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蓝桥:代表着孤独与离别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奕奕容晖梦已旧”的含义是什么?

    • A) 光辉的容貌
    • B) 过往的美好梦境
    • C) 现状的清晰
    • D) 未来的希望
  2. 诗中“蓝桥拥雪独沉久”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期待
    • D) 恼怒

答案

  1. B) 过往的美好梦境
  2. B) 忧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伯昏子的《蝶恋花》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内心情感的细腻与复杂。而李清照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失去爱情的痛苦与哀伤。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词研究》
  • 《李清照与她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