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虔州慈云寺鉴老》

时间: 2025-01-11 15:48:46

居士无尘堪洗沐,道人有句借宣扬。

窗间但见蝇钻纸,门外唯闻佛放光。

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

却须重说圆通偈,千眼熏笼是法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虔州慈云寺鉴老
作者: 苏轼 〔宋代〕

居士无尘堪洗沐,
道人有句借宣扬。
窗间但见蝇钻纸,
门外唯闻佛放光。
遍界难藏真薄相,
一丝不挂且逢场。
却须重说圆通偈,
千眼熏笼是法王。

白话文翻译:

这位居士身心清净,十分适合洗去尘世的烦恼;而这位道人则有一句话可以借来传播。窗边只见苍蝇在纸上钻动,门外却只听见佛光普照。整个世界难以掩藏真正的本质,身外的物质一无所挂,正好随遇而安。却需要重新讲述那“圆通”的偈语,千只眼睛的熏笼才是法的主宰。

注释:

字词注释:

  • 居士: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
  • 道人:指修道之人,通常是指道教徒或修行者。
  • 蝇钻纸:形象地描绘了世俗的小事。
  • 佛放光:佛教中常指佛的智慧或慈悲的光辉。
  • 圆通偈:指佛教中关于圆融和通达的教义。
  • 法王:指佛教的最高教义和智慧。

典故解析:

  • “圆通偈”指的是佛教中对真理的领悟,强调一种无碍和通达的境界。
  • “千眼熏笼”可能与观音菩萨有关,象征着慈悲和智慧的包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文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晚年,他在虔州慈云寺时,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既有对居士和道人的赞美,也表现了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净的居士与有智慧的道人,映射出一种超脱的境界。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比,展现了世俗生活的繁杂与修行人心灵的宁静。窗间的苍蝇与门外的佛光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世俗的琐事与精神世界的光明。

后半部分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强调真理和智慧的普遍性。诗人提到“一丝不挂”,意味着一种超然、无所依附的生活态度,而“却须重说圆通偈”则表达了对智慧的渴望和对教义的再思考。整首诗借助简练的笔触,传达出一种哲理深邃又不失幽默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人生与信仰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居士无尘堪洗沐:居士的内心清净,适合洗去尘世的喧嚣。
  2. 道人有句借宣扬:道人有话可以借以传播,暗示智慧的普及。
  3. 窗间但见蝇钻纸:窗边只见苍蝇钻纸,象征世俗的小事。
  4. 门外唯闻佛放光:门外只闻佛光普照,指向精神的光明。
  5. 遍界难藏真薄相:整个世界难以隐藏真实的本质。
  6. 一丝不挂且逢场:身外的物质一无所挂,随遇而安。
  7. 却须重说圆通偈:需要重讲圆通的教义。
  8. 千眼熏笼是法王:千只眼睛的熏笼象征着真理的主宰。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居士与道人的对比,强调内心的清净与世俗的繁杂。
  • 隐喻:窗前的苍蝇与门外的佛光,隐喻着世俗与精神的对立。
  • 反复:重说的“圆通偈”反复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智慧的追求展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领悟,体现了苏轼的佛教思想和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居士:象征内心的宁静与修行。
  • 道人:代表智慧与教义的传播者。
  • :象征世俗的琐碎与烦恼。
  • 佛光:象征精神的启迪与智慧的光辉。
  • 圆通:象征通达与无碍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关于“居士”的描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 一种高僧
    B. 在家修行的佛教徒
    C. 道教徒
    D. 世俗的人

  2. 诗中提到的“窗间但见蝇钻纸”主要表达了什么? A. 佛教的智慧
    B. 世俗的琐事
    C. 修行的清净
    D. 道人的名言

  3. “千眼熏笼是法王”中“法王”指的是什么? A. 佛教的最高教义
    B. 最高的权力
    C. 道教的神灵
    D. 普通的法师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赠虔州慈云寺鉴老》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精神世界的关系。苏轼的诗更加注重佛教哲理的融入,而李白则更具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酒与月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佛教文化与中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