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中观月》
时间: 2025-01-11 16:01: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潮中观月
作者: 苏轼 〔宋代〕
璃玻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
地与楼台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沉浮。
一尘不向山中住,万象都从物外求。
醉吸清华游碧落,更于何处觅瀛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明亮的夜晚,月光如同璃玻般照耀着整个神州大地,使得这一晚的人间景色与秋天的气息格外不同。大地与楼台在水面上相互辉映,天空中的星斗与大地的景象交相沉浮。诗人感叹,世间的纷扰尘埃并不在山中停留,所有的景象都要从物质之外去追寻。醉于清澈的月光,游荡在碧蓝的天空中,不知何处可以找到那传说中的瀛洲。
注释:
- 璃玻:指透明的玻璃,形容月光明亮如璃玻。
- 神州:古代对中国的美称。
- 别是秋:这一晚的秋景与平常的秋天大相径庭,别具一番情趣。
- 尘不向山中住:指世间的纷扰与尘埃并不在山中停留,暗示心境的清净。
- 瀛洲: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理想的栖息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文、赋等多个领域,风格豪放、清新,兼具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潮中观月》创作于苏轼任职于广东、福建一带期间。那时他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愈加深刻,体现出他对生命、自然与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潮中观月》是一首描写月夜景色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开头以“璃玻千顷照神州”形象地描绘了月光如同璃玻般洒在大地上的情景,给人一种清澈透亮的感觉,让人在视觉上感受到一种唯美的意境。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将月光与人间的秋景结合,强调了这一夜的特殊与不同,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
接下来,“地与楼台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沉浮”的描写,进一步将大自然与人造建筑相融合,展现了一种和谐的美感。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了月夜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宇宙万象的思考。诗中提到“一尘不向山中住,万象都从物外求”,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外部世界的探索。
最后,诗人在月光下沉醉,遨游于碧空之中,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尤其是“更于何处觅瀛洲”的提问,既是对理想之地的渴望,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思索。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璃玻千顷照神州:月光明亮如璃玻,照耀着祖国大地,形象生动。
- 此夕人间别是秋:这一晚的景色与平常的秋天大相径庭。
- 地与楼台相上下:地面与楼台在水面上交相辉映,构成美妙的景致。
- 天随星斗共沉浮:天空中的星星与大地的景色一同变幻,表现了自然的和谐。
- 一尘不向山中住:世间的纷扰并不在山中停留,诗人心境清净。
- 万象都从物外求:所有的景象都要从物质的外在去追寻,体现哲理思考。
- 醉吸清华游碧落:诗人沉醉于清澈的月光,遨游于广阔的天空。
- 更于何处觅瀛洲: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发人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璃玻”比喻月光的明亮,增强了形象性。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月光、星斗等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理想的热爱,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体现了超然的心境与哲理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清澈、宁静与理想。
- 神州:代表祖国,体现对国家的热爱。
- 楼台:象征人类的创造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瀛洲:理想的境地,象征追求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璃玻千顷照神州”中,璃玻的意象是指什么? a. 星星
b. 月光
c. 太阳
答案: b -
诗中提到“更于何处觅瀛洲”,瀛洲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现实
b. 理想境界
c. 遥远的山川
答案: b -
诗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态度是: a. 逃避
b. 超然
c. 无所谓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写月光,但更多的是对思乡情感的抒发。
- 《山居秋暝》:描绘秋天的山水,情景更具静谧与安详。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