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营曲·叹世》

时间: 2025-02-04 15:28:41

手自搓,剑频磨。

古来丈夫天下多。

青镜摩挲,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

有声名谁识廉颇?

广才学不用萧何。

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

今日个,平地起风波。

意思解释

柳营曲·叹世

作者: 马谦斋 〔元代〕

原文展示:

手自搓,剑频磨。古来丈夫天下多。青镜摩挲,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今日个,平地起风波。

白话文翻译:

我自己在这儿磨剑,频频地对着剑刃来回打磨。自古以来,像我这样的男人在世上多得是。面对青镜,我轻轻抚摸着自己的容颜,回头一看,已是白发苍苍,人生却虚度光阴,失去了志向,被困在这小小的窝里。谁还知道廉颇的声名呢?即使我拥有广博的才华和学识,却也无人问津,像萧何那样的人物也没能施展才华。忙忙碌碌地逃到海滨,急急地隐匿在山中。今天啊,平地却突然起了风波。

注释:

  • 手自搓:自己动手搓磨,表明诗人对自己境遇的不满。
  • 剑频磨:剑是象征志向和抱负,频繁磨剑暗示诗人渴望有所作为。
  • 青镜摩挲:青镜指照镜子,摩挲则是轻轻抚摸,形容诗人对自己容颜的感慨。
  • 白首蹉跎:白发苍苍,感叹岁月流逝而虚度。
  • 失志:失去了志向,指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 廉颇:战国时期的名将,以英勇著称,象征有才能的人。
  • 萧何:汉初的重要人物,以识人之明著称,象征才华施展的机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马谦斋(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当时士人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士人地位低落,诗人以自我磨剑为引子,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

诗歌鉴赏:

《柳营曲·叹世》是一首充满人生感慨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开头以“手自搓,剑频磨”引入,暗示诗人正处于一种自我反省和追求的状态中。诗中通过青镜与白首的对比,展现了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蹉跎,令人感到深切的惋惜。

“有声名谁识廉颇”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不公与无奈,即使有像廉颇这样的人才,依旧难以被人所识。接下来的“广才学不用萧何”则强调了诗人才华无法施展的悲哀,表现了士人对功名的渴望与追求的失落。

最后两句“今日个,平地起风波”则是对突发变故的感慨,隐喻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和风波不断。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士人在面对世事变迁时的无奈和愤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手自搓,剑频磨:自我磨剑,暗示对未来的期许与努力。
  • 古来丈夫天下多:强调历史上有志之士众多,暗示自己并非例外。
  • 青镜摩挲,白首蹉跎:通过镜子反观自我,感叹岁月流逝。
  • 失志困衡窝:志向受挫,困于小环境,心中的压抑感。
  • 有声名谁识廉颇:才华横溢却无人识,感到遗憾与无奈。
  • 广才学不用萧何:有才能却无施展之地,进一步强调社会的不公。
  • 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逃避现实的无奈与迫切。
  • 今日个,平地起风波: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故,象征不确定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手自搓,剑频磨”,形式上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剑象征志向,镜子象征自我反省,增强了诗的意象。
  • 排比:如“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加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士人面对困境时的愤懑与无奈,体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志向与抱负,表达追求卓越的愿望。
  • 青镜:代表自我反思与时间的流逝。
  • 白首:象征衰老与无奈,提醒人们珍惜时光。
  • 风波:暗示生活的变幻无常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镜”象征着什么?

    • A. 战争
    • B. 时间的流逝
    • C. 财富
    • 答案:B
  2. “有声名谁识廉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骄傲
    • B. 无奈
    • C. 幸福
    • 答案:B
  3. 诗中频繁提到的“磨剑”象征着什么?

    • A. 生活的艰辛
    • B. 追求理想
    • C. 对他人的嫉妒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秋夕》-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与《登高》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但《登高》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柳营曲·叹世》则侧重于个人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 与《秋夕》对比:心境相似,均感叹时光流逝,但《秋夕》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写,而《柳营曲·叹世》则直接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