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侍乐亭前新雨足,曲池想见碧于苔。不知落尽繁花后,曾有何人看竹来。
白话文翻译:
在侍乐亭前,新下的雨十分充足,弯曲的池塘想必比苔藓还要碧绿。不知道在繁花落尽之后,曾经有谁来这里观赏竹子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侍乐亭:诗中提到的地点,具体位置和背景不详,可能是作者常去的一个地方。
- 新雨足:指刚下过一场充足的雨。
- 曲池:弯曲的池塘。
- 碧于苔:比苔藓还要碧绿。
- 繁花:盛开的花朵。
- 看竹:观赏竹子。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确提及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徵明(1470-1559),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的诗文书画均有很高成就,尤以书法和绘画最为人称道。此诗可能是在一个雨后的日子,作者在侍乐亭前观赏自然景色时所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侍乐亭前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后侍乐亭前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首句“侍乐亭前新雨足”直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新雨的充足为接下来的景色描绘奠定了基础。第二句“曲池想见碧于苔”运用了想象,将曲池的碧绿与苔藓相比,更显生动。后两句“不知落尽繁花后,曾有何人看竹来”则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繁花落尽,人事已非,唯有竹子依旧,引发读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通过“新雨足”描绘了雨后的景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新湿润的氛围。
- 第二句:用“碧于苔”来形容曲池的碧绿,增强了视觉美感。
- 第三、四句:通过“繁花落尽”和“看竹来”的对比,表达了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碧于苔”是一种比喻,将曲池的碧绿与苔藓相比,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繁花落尽”与“看竹来”形成了一种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人事的对比,通过描绘雨后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雨:象征着清新和生机。
- 曲池:象征着宁静和美丽。
- 繁花:象征着短暂和美丽。
- 竹子:象征着坚韧和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地点是? A. 侍乐亭 B. 曲池 C. 竹林 D. 花园
-
诗中“碧于苔”形容的是什么? A. 新雨 B. 曲池 C. 繁花 D. 竹子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哀愁 C. 平静 D. 惊讶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文徵明的其他诗作,如《题竹石图》等,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诗风和艺术特点。
诗词对比:
- 可以与唐代王维的山水诗进行对比,如《山居秋暝》等,体会不同朝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文徵明全集》:收录了文徵明的诗文书画作品,是研究其艺术成就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明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以及文徵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