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心轻万仞,吾志在兼山。
知止今真止,求閒复得閒。
天应念衰病,人免笑痴顽。
二老风流在,何妨日往还。
白话文翻译:
人心是如此轻浮,仿佛能攀登万仞高山,而我的志向却在于兼收并蓄。如今我已经明白了知足的意义,渴望闲适生活的人也能再次找到宁静。上天应该会怜悯我这衰病之躯,而世人则不必嘲笑我的痴迷与顽固。两位老人的风流韵事依旧存在,那又何妨我每天来这里往返呢?
注释:
- 人心轻万仞:比喻人心浮躁、轻率,万仞指极高的山,形容心态轻浮。
- 吾志在兼山:我志向在于包容万物,如同高山般广阔。
- 知止今真止:了解停下来的道理,方能真正做到止息。
- 求閒复得閒:渴望闲适的生活,重新获得宁静。
- 天应念衰病:上天应该会体谅我这衰弱的身体。
- 人免笑痴顽:世人无需笑我痴迷顽固。
- 二老风流在:指两位老人的风趣和情调依然存在。
- 何妨日往还:何妨我每天来这里往返。
典故解析:
“二老风流在”可能指的是陶渊明等人的风流韵事,陶渊明以隐逸生活而著称,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这句反映了诗人对老年生活的洒脱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戡,宋代诗人,以其旷达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传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尤其是在衰老与病痛的背景下,表现出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轻浮的人心与诗人追求的志向,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篇两句以“人心轻万仞”引出,直接表达了对世俗浮躁的批判,接着“吾志在兼山”则表明诗人希望包容、理解的志向,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与内心深处的追求。
接下来的“知止今真止”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求閒复得閒”引出了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这种对“闲”的渴望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人生智慧。
最后两句“天应念衰病,人免笑痴顽”则展示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省与洒脱,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整首诗在风格上轻松自然,蕴含深意,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哲学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心轻万仞:表达人心浮躁,缺乏深度。
- 吾志在兼山:表达诗人的追求是胸怀广阔。
- 知止今真止:强调知足常乐的重要性。
- 求閒复得閒:渴望回归宁静的生活。
- 天应念衰病:上天会体察自己的苦楚。
- 人免笑痴顽:世人无需嘲讽自己的执着。
- 二老风流在:老年人的风趣依旧存在。
- 何妨日往还:生活不必局限于世俗的眼光。
修辞手法:
- 对比:人心的浮躁与诗人志向的深远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兼山”比作包容万物,形象生动。
- 设问:通过疑问加强了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在病痛与衰老中依然保持风趣与洒脱的态度,强调了知足与内心平和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轻:象征人心的浮躁。
- 兼山:象征广阔的胸怀与志向。
- 闲: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 衰病: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风流:象征老年生活的韵味与洒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人心轻万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轻松愉快
B. 浮躁轻率
C. 忧伤沉重
答案:B -
“吾志在兼山”中的“兼山”指代什么? A. 高山
B. 包容
C. 知足
答案:B -
诗人希望获得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A. 忙碌
B. 宁静
C. 富裕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浮躁世俗的逃避。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描绘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陶渊明与其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