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八日草堂独坐》

时间: 2025-01-22 13:41:23

四年身不到吾庐,底处仍堪话左符。

闭阁漫怜公事少,投簪敢说宦情无。

军声早已吞穷寨,使指何时返旧都。

故作茅堂开水槛,要知心自在江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年身不到吾庐,底处仍堪话左符。
闭阁漫怜公事少,投簪敢说宦情无。
军声早已吞穷寨,使指何时返旧都。
故作茅堂开水槛,要知心自在江湖。

白话文翻译:

四年间我未曾回到自己的家,何处仍能谈论彼此的符咒?
关上房门,空自怜惜公事少,投笔敢说没有官场的情感。
战声早已吞没了边寨,手指何时才能回到旧都?
故意在茅草堂中开水槛,只为知道心灵自在于江湖。

注释:

  • 吾庐:我的家。
  • 左符:这里指代符咒,象征着朋友间的联系与情谊。
  • 闭阁:关上房门,表示隐居或不与外界交往。
  • 投簪:古代文人放下官职,象征辞官。
  • 军声:战争的声音,暗示社会动荡。
  • 穷寨:边疆的村寨。
  • 水槛:水边的栏杆,象征安逸的生活环境。
  • 江湖: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叶梦得(1077年-1148年),字惟正,号孟谦,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而闻名,擅长抒情诗和山水诗。叶梦得一生历经战乱,身处政治风云之中,作品中常流露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诗人因战乱离开家乡,心中满是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通过描绘自己的隐居生活,表达对自由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三月八日草堂独坐》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叶梦得在动荡岁月中对家园的思念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的开头,四年未归的寂寞感让人深切体会到离乡的痛苦。诗人巧妙地以“左符”引入,象征着与朋友间的情谊,暗示着即使身在异乡,心中对故人的牵挂依然未减。

接着,诗人通过“闭阁漫怜公事少,投簪敢说宦情无”来表达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厌倦,展现了他宁愿隐居于草堂,不愿卷入官场纷争的决心。在“军声早已吞穷寨”一句中,诗人通过战争的声音,描绘了战乱对乡土的侵蚀,流露出对故乡的忧虑与思念。

最后,以“故作茅堂开水槛”结束,诗人自嘲地描绘出一种田园生活的惬意,表明他希望心灵能在江湖中找到自在的生活。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年身不到吾庐:诗人四年未回家,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 底处仍堪话左符:尽管身在他乡,仍然想念朋友和往事。
  3. 闭阁漫怜公事少:关上房门,感叹自己公事少,隐喻对官场的厌倦。
  4. 投簪敢说宦情无:放下官职,勇敢地宣称对官场感情的放弃。
  5. 军声早已吞穷寨:战争的声音吞没了边疆,象征社会动荡。
  6. 使指何时返旧都:手指何时才能回到旧都,表达对故乡的无奈。
  7. 故作茅堂开水槛:故意在茅草堂中开水槛,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8. 要知心自在江湖:希望心灵能在江湖中找到自由,表达追求自在生活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家乡比作“吾庐”,表现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对仗:如“闭阁漫怜公事少,投簪敢说宦情无”,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象征:通过“江湖”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家乡的思念、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展开,展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反思。诗人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仍渴望保持心灵的自由与独立。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温暖和归属,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 公事:象征着官场的纷扰与生活的压力。
  • 军声:象征着战争与动荡,暗示对社会环境的不安。
  • 茅堂:象征着隐逸的生活,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江湖:象征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表达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四年未回到哪里?
    A. 故乡
    B. 吾庐
    C. 旧都
    D. 茅堂

  2. 诗中提到“闭阁”是为了什么?
    A. 读书
    B. 隐居
    C. 休息
    D. 旅行

  3. “军声早已吞穷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故乡的忧虑
    C. 对官场的向往
    D. 对田园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李白《将进酒》: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叶梦得 vs 陶渊明:两位诗人都追求隐逸生活,但叶梦得更多地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与思考,而陶渊明则更强调自然与人性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叶梦得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