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至刘少师园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2 13:52:54

叶底黄鹂一再鸣,故知久住识人情。

习家池馆元无禁,应笑山公自懒行。

意思解释

偶至刘少师园二首 其一

作者:叶梦得 〔宋代〕

原文展示:

叶底黄鹂一再鸣,
故知久住识人情。
习家池馆元无禁,
应笑山公自懒行。

白话文翻译:

树叶底下的黄鹂不断地鸣叫,
所以知道在这里久居的人情味。
习家池边的馆舍没有任何禁忌,
应该嘲笑山公他自己懒惰不肯行走。

注释:

字词注释:

  • 叶底:树叶的底下。
  • 黄鹂:一种鸟,声音清脆悦耳。
  • 故知:因此知道。
  • 久住:长时间住在这里。
  • 人情:人们的情感、情谊。
  • 习家:指习家池,即习惯聚集的地方。
  • 池馆:池边的房屋。
  • 元无禁:没有任何禁忌。
  • 应笑:应该嘲笑。
  • 山公:指山中隐士,通常是指那些隐居的人。

典故解析:

  • 山公自懒行:可以理解为对那些隐士或闲人不愿出门的讽刺,表达了对懒惰生活态度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7-1148),字子美,号惟庵,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及政治家,擅长诗、词、文。生活在北宋时期,经历了南渡,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具有较强的个性和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叶梦得游览刘少师的园林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人情味的感悟,同时也流露出对懒惰生活方式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黄鹂的鸣叫开篇,立即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氛围。黄鹂的叫声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给人以愉悦的心情。接着,诗人通过“故知久住识人情”来表达他对居住在此的人的理解与认可,显示了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对人情冷暖的敏感。第三句“习家池馆元无禁”则引发读者对生活态度的反思,诗人认为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应该积极参与生活,而不是消极懒惰。这种对比突显了他对现实的关注与对生活态度的期望。最后一句“应笑山公自懒行”以一种轻松的语气,既是自嘲也是对他人的劝诫,表现出一种豁达和幽默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叶底黄鹂一再鸣:描绘了黄鹂在树叶间鸣叫的景象,传达出春意盎然。
  • 故知久住识人情:通过鸟鸣,感受到久居者对环境的熟悉与情感。
  • 习家池馆元无禁:暗示这里是一处自由自在的场所,没有约束,极具生活气息。
  • 应笑山公自懒行:以幽默的方式批评那些不愿意参与生活的人。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鸟的鸣叫与人情感联系在一起,增加了诗的趣味性。
  • 对仗:句与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情的对比,表达了对生活积极态度的追求,讽刺了懒惰与消极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鹂:象征生机和欢乐。
  • 池馆:体现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山公:代表隐士或懒惰者,象征消极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鸟是哪一种?

    • A. 燕子
    • B. 黄鹂
    • C. 麻雀
    • D. 垂柳
  2. 诗人对“山公”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尊敬
    • B. 讽刺
    • C. 赞美
    • D. 无所谓
  3. “习家池馆元无禁”中“禁”字指的是什么?

    • A. 禁忌
    • B. 禁止
    • C. 限制
    • D. 传统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秦观《鹊桥仙》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叶梦得的作品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杜甫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叶梦得则更注重个人的生活态度与人情味。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的古诗词研究论文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