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 其四》

时间: 2025-01-27 04:15:39

南来北去祇纷纷,又过荆山一月春。

笑杀风前桃李树,飘蓬犹作未归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中 其四
南来北去祇纷纷,又过荆山一月春。
笑杀风前桃李树,飘蓬犹作未归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南北往来的船只在纷乱的春季中穿行,经过了荆山,已经一个月过去了。桃李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嘲笑那些随风飘荡的蓬草,就像是未归的游子。

注释:

  • 南来北去:指南方和北方的人、事物往来。
  • :只,仅仅。
  • 荆山:指荆山,位于湖北省,是古代的一处地名。
  • 笑杀:形容桃李树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活泼可爱。
  • 飘蓬:指飘荡的蓬草,象征漂泊不定的人生。
  • 未归人:指尚未归乡的人,表达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荆山作为地名,代表着诗人回忆中的游历。在古代文学中,桃李树常常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同时也隐含着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蓬草则常用来比喻漂泊的生活,反映了游子心中的无奈与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生卒年不详),字子良,号南轩,宋代著名词人,词风清新婉约,尤以抒情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渡时期,正值张孝祥经历人生的波折与无常,他在船上游历中感慨春天的变幻与人事的漂泊,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归属感的渴望。

诗歌鉴赏:

《舟中 其四》是一首具有强烈个人情感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头两句“南来北去祇纷纷”描绘了南北往来之人,喻示着生活的纷扰与不安。接着提到“又过荆山一月春”,不仅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桃李树的“笑杀”——这是一种幽默的描绘,桃李树在春风中显得生机勃勃,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飘蓬犹作未归人”则深刻地表达了游子在外漂泊的无奈与思乡之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比。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充分展现了张孝祥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来北去祇纷纷:描绘了来来往往的人群,展现了春天的繁忙与生活的复杂。
  2. 又过荆山一月春:时间过去一个月,荆山的春景依旧。此句不仅描绘了景色,也象征时间的飞逝。
  3. 笑杀风前桃李树:桃李树在风中摇曳,生动形象,传达出春天的活力。
  4. 飘蓬犹作未归人:蓬草随风飘荡,象征游子的漂泊与思乡,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李树与游子对比,生动刻画出孤独感。
  • 拟人:桃李树似乎在“笑”,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加了诗的趣味性。
  • 对仗:“南来北去”与“飘蓬犹作”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欣赏,同时也渗透着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漂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李树:象征春天的生机与青春的活力。
  • 蓬草:象征漂泊与无归的游子,反映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荆山”是指哪座山? A. 湖北省的荆山
    B. 四川省的蜀山
    C. 浙江省的天目山

  2. “飘蓬”在诗中象征了什么? A. 美好的生活
    B. 漂泊与思乡
    C. 自由与无拘束

  3. 诗中“笑杀风前桃李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对仗
    C. 排比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春天的感概与人生无常。
  • 李白的《夜泊牛津寺》:描绘游子思乡之情,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 张孝祥的《舟中 其四》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均表现了对春天的热爱,但张孝祥更侧重个人的漂泊与思乡,而辛弃疾则充满了豪情壮志,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相关诗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