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献仆射相公》

时间: 2025-02-04 16:13:04

三朝文匠百僚师,再秉洪钧七政齐。

一道白麻来玉署,两条红烛上沙堤。

池波尚浴当时凤,省树犹存旧日鸡。

炉冶正开无弃物,应怜折剑在尘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献仆射相公 王禹偁 〔宋代〕

三朝文匠百僚师,再秉洪钧七政齐。 一道白麻来玉署,两条红烛上沙堤。 池波尚浴当时凤,省树犹存旧日鸡。 炉冶正开无弃物,应怜折剑在尘泥。

白话文翻译

您是历经三朝的文学巨匠,百官的导师,再次执掌大权,七政齐备。 一道白麻从玉署传来,两支红烛照亮沙堤。 池中的波光仿佛还在沐浴当时的凤凰,省中的树木依然保留着旧日的鸡鸣。 炉冶正开,没有废弃之物,应怜悯那些折断的剑,埋没在尘泥之中。

注释

  • 三朝文匠百僚师:指作者在三个朝代中都是文学和政治的领袖,百官的导师。
  • 再秉洪钧七政齐:再次执掌大权,七政齐备,指政治事务井然有序。
  • 一道白麻来玉署:白麻,指皇帝的诏书;玉署,指朝廷。
  • 两条红烛上沙堤:红烛,象征光明和权力;沙堤,指朝廷的台阶。
  • 池波尚浴当时凤:池波,指宫中的池塘;凤,象征贤能之人。
  • 省树犹存旧日鸡:省树,指宫中的树木;鸡,象征警觉和勤奋。
  • 炉冶正开无弃物:炉冶,指冶炼金属的地方;无弃物,指没有浪费的东西。
  • 应怜折剑在尘泥:折剑,象征失败或被遗忘的英雄;尘泥,指被埋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历仕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以直言敢谏著称,文学成就卓著,尤以诗文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文章则以议论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禹偁写给当时的宰相的,表达了对宰相的敬仰和对国家政治的关心。诗中通过对宰相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政治秩序的期望和对贤能之士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宰相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国家政治的深切关怀。首联“三朝文匠百僚师,再秉洪钧七政齐”直接点明了宰相的地位和作用,将其比作历经三朝的文学巨匠和百官的导师,强调其政治才能和影响力。颔联“一道白麻来玉署,两条红烛上沙堤”则通过象征手法,描绘了宰相在朝廷中的显赫地位和光明形象。颈联“池波尚浴当时凤,省树犹存旧日鸡”通过对宫中景物的描绘,隐喻了贤能之士的存在和国家的传统美德。尾联“炉冶正开无弃物,应怜折剑在尘泥”则表达了对国家资源的珍惜和对被埋没的英雄的同情,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通过“三朝文匠”和“百僚师”的比喻,强调了宰相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 颔联:通过“白麻”和“红烛”的象征,描绘了宰相在朝廷中的显赫地位和光明形象。
  • 颈联:通过对宫中景物的描绘,隐喻了贤能之士的存在和国家的传统美德。
  • 尾联:通过“炉冶”和“折剑”的比喻,表达了对国家资源的珍惜和对被埋没的英雄的同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三朝文匠”、“百僚师”、“白麻”、“红烛”等,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象征:如“池波尚浴当时凤”、“省树犹存旧日鸡”等,通过具体事物象征抽象概念,丰富了诗的内涵。
  • 对仗:如“一道白麻来玉署,两条红烛上沙堤”,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宰相的赞美,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秩序的期望和对贤能之士的推崇,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朝文匠:象征历史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 百僚师:象征政治指导和影响力。
  • 白麻:象征皇帝的诏书和权威。
  • 红烛:象征光明和权力。
  • 池波:象征贤能之士。
  • 省树:象征传统美德和警觉。
  • 炉冶:象征国家资源和冶炼。
  • 折剑:象征被埋没的英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朝文匠百僚师”指的是什么? A. 皇帝 B. 宰相 C. 文学家 D. 政治家

  2. “一道白麻来玉署”中的“白麻”象征什么? A. 皇帝的诏书 B. 文学作品 C. 政治文件 D. 历史文献

  3. “炉冶正开无弃物”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国家资源丰富 B. 国家资源浪费 C. 国家资源珍惜 D. 国家资源匮乏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禹偁的其他诗作,如《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诗风和思想。
  • 其他宋代诗人的政治诗,如苏轼的《赤壁赋》等,可以进行对比阅读。

诗词对比

  • 王禹偁的《寄献仆射相公》与苏轼的《赤壁赋》在主题和风格上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政治和道德的表达,后者则更注重历史和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王禹偁诗集》
  • 《宋代文学史》

通过以上内容,用户可以全面了解王禹偁的《寄献仆射相公》这首诗的原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比较与延伸以及参考资料,从而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