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膳曹从叔郎中》

时间: 2025-04-27 11:53:02

华省支残俸,寒蔬办祭稀。

安坟对白阁,买石折朱衣。

蜀客弹琴哭,江鸥入宅飞。

帆吹佳句远,不独遍王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省支残俸,寒蔬办祭稀。
安坟对白阁,买石折朱衣。
蜀客弹琴哭,江鸥入宅飞。
帆吹佳句远,不独遍王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在华省(即华州)生活的诗人,他的生活清贫,所支配的微薄俸禄,连祭祀所需的寒菜也显得稀少。站在坟墓旁,他对着白色的阁楼,想要买一块石头为之折成朱色的衣服(用以祭祀)。来自蜀地的客人弹琴哀哭,江鸥却飞入他的家中。帆船上的好诗句随着风远扬,而不仅仅是在王畿(即王城)周围流传。

注释:

  • 华省:指华州,古代行政区划。
  • 残俸:微薄的俸禄,指诗人收入的贫乏。
  • 寒蔬:指寒冷季节的蔬菜,通常代表生活的简朴。
  • 安坟:指安葬的地方,诗人在此表达哀悼的情感。
  • 白阁:可能指白色的建筑,象征着清幽或高雅的环境。
  • 朱衣:古代祭祀用的服装,象征对死者的尊重。
  • 蜀客:指来自四川的客人,蜀地以琴艺闻名。
  • 江鸥:江边的海鸥,象征着自然与生活的交融。
  • 帆吹佳句远:指诗句随风远扬,寓意诗歌的流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字承天,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一个生活困顿的时期,诗人通过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及对现实的无奈。诗中多处提到的祭祀和琴声,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吊膳曹从叔郎中》是一首情感真挚且意象丰富的诗作。诗的开头通过“华省支残俸,寒蔬办祭稀”,描绘出诗人生活的困窘和内心的孤独。这里的“残俸”与“寒蔬”不仅是对物质条件的反映,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失落。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祭祀的场景,表达了对已故者的怀念,尤其是“安坟对白阁”,这里的“白阁”可以理解为一种纯净的象征,带有对死者的尊重与缅怀。

诗的中间部分“蜀客弹琴哭,江鸥入宅飞”,则通过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蜀地的客人弹琴,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而飞入宅中的江鸥则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与自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一句“帆吹佳句远,不独遍王畿”则展现了诗人对于诗歌传播的期待与向往,暗示即使身处困境,但美好的诗句依然能够超越时空,传遍四方。

整首诗运用意象丰富,情感深厚,体现了李洞对生活的敏感和对艺术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华省支残俸:生活贫困,收入微薄。
  2. 寒蔬办祭稀:祭祀所需的食物简单而稀少。
  3. 安坟对白阁:在墓地缅怀故人,向白色的阁楼倾诉。
  4. 买石折朱衣:以石头替代朱衣,象征物质的匮乏。
  5. 蜀客弹琴哭:蜀地的客人用琴声表达哀伤。
  6. 江鸥入宅飞:自然的生命与人家的交融。
  7. 帆吹佳句远:美好的诗句随风远扬。
  8. 不独遍王畿:不仅仅在王城流传,而是传播更广。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江鸥”比喻自由与希望。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句与句之间有韵律美。
  • 拟人:诗中“蜀客弹琴哭”赋予人物情感与动作。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生活的描写和对故人的缅怀,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对美好诗歌的向往,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省:象征着作者的故乡与根基。
  • 寒蔬:代表着简朴与艰辛的生活。
  • 安坟:象征对死者的怀念与尊重。
  • 蜀客:寓意友谊与过往的情感。
  • 江鸥:象征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华省”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华山
    B. 华州
    C. 华北
    D. 华东

  2. 诗中提到的“寒蔬”最能代表什么? A. 丰盛的食物
    B. 简朴的生活
    C. 节日的盛宴
    D. 美好的回忆

  3. “蜀客弹琴哭”中“蜀客”指的是: A. 四川的客人
    B. 一个悲伤的人
    C. 诗人自己
    D. 其他地方的人

  4.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王畿的向往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诗歌传播的期待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A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洞与王维的作品,李洞更侧重生活的困窘与怀念,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与哲理思考。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相似主题下的不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