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微之登高斋》

时间: 2025-01-10 23:22:04

台殿荒墟辱井堙,豪华不复见临春。

北山漠漠云垂地,南埭悠悠水映人。

驰道蔽亏松半死,射场埋没雉多驯。

登高一曲悲亡国,想绕红梁落暗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王微之登高斋
王安石 〔宋代〕
台殿荒墟辱井堙,
豪华不复见临春。
北山漠漠云垂地,
南埭悠悠水映人。
驰道蔽亏松半死,
射场埋没雉多驯。
登高一曲悲亡国,
想绕红梁落暗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荒凉的场所,曾经辉煌的台殿如今变成了废墟,连水井也被埋没。春天的豪华景象再也看不见了。北边的山景朦胧,云层低垂,仿佛要与大地相接;南边的水面平静,映照着行人的身影。通往远方的道路上,松树因年久失修而半死;昔日的射场,如今被埋没,驯养的野鸡也不见踪影。登高而歌,心中满是对亡国的悲伤,想起那红色的横梁上落满了尘埃,显得格外黯淡。

注释:

  • 荒墟:荒废的地方,废墟。
  • 辱井堙:水井被埋没,失去昔日的功能。
  • 豪华不复见临春:春天的美丽景象再也看不见,指代繁华已去。
  • 北山漠漠:北边的山景模糊不清。
  • 南埭悠悠:南边的水面宁静而深远。
  • 驰道:通往远方的道路。
  • 埋没:被覆盖、被掩埋。
  • 悲亡国:对亡国的悲痛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冲甫,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力图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代表了宋代的士大夫阶层。他的诗词作品以忧国忧民、直抒胸臆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日益加重之时。诗中展现了王安石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对国破家亡的哀痛,反映了他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次韵王微之登高斋》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忧国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荒废的台殿和被埋没的水井,生动地展现了昔日繁华的消逝,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惋惜之情。北山的云低垂与南埭的水映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无常。而“驰道蔽亏松半死,射场埋没雉多驯”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荒凉的意象,表现出人们曾经的欢声笑语如今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逝去盛世的哀叹。

最后两句“登高一曲悲亡国,想绕红梁落暗尘”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以登高吟唱来抒发对国家衰败的悲痛,隐喻着历史的沉重与无奈。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精妙,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包含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台殿荒墟辱井堙:描绘了曾经辉煌的宫殿如今变为废墟,连水井都被掩埋,暗示着繁华的消逝。
  2. 豪华不复见临春:春天的美丽景象再也看不见,表现出对过往繁华的怀念。
  3. 北山漠漠云垂地:北山的云低垂,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象征着压抑的历史。
  4. 南埭悠悠水映人:南边的水波荡漾,映出行人的身影,培养了诗中若隐若现的思乡情绪。
  5. 驰道蔽亏松半死:通往远方的道路上,松树因岁月侵蚀而半死,表现出自然的衰败。
  6. 射场埋没雉多驯:射场被掩埋,驯养的野鸡多已不见,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和乐趣的消失。
  7. 登高一曲悲亡国:站在高处吟唱,心中满是对亡国的悲伤,直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8. 想绕红梁落暗尘:思绪飘回往昔,红梁上落满了尘埃,象征着历史的遗忘和哀伤。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北山漠漠”与“南埭悠悠”,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用“红梁落暗尘”比喻历史的沉重与无奈。
  • 意象:荒墟、云、水等意象交织,形成了诗的整体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无情,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感。

意象分析:

  • 荒墟:象征过往的辉煌与如今的衰败。
  • :象征压抑与沉重的历史。
  • :象征流逝的时间与记忆。
  • :象征岁月的侵蚀与生命的脆弱。
  • 红梁:象征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台殿荒墟”指的是什么?

    • A. 仍在使用的宫殿
    • B. 曾经辉煌但现在荒废的地方
    • C. 新建的建筑
    • D. 旅游景点
  2. 诗中提到的“南埭悠悠”所描绘的意境为:

    • A. 宁静的水面
    • B. 荒凉的土地
    • C. 繁华的城市
    • D. 喧闹的集市
  3. “登高一曲悲亡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对历史的赞美
    • C. 悲伤与惋惜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杜甫的《春望》都是描绘国家衰败的诗作,但王安石更关注个人的悲伤,杜甫则更具社会关怀和历史感。两首诗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和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