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时间: 2025-01-10 19:10:59

处处定知秋後别,年年长向社前逢。

行藏自欲追时节,岂是人间不见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安石

处处定知秋后别,
年年长向社前逢。
行藏自欲追时节,
岂是人间不见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燕子这种候鸟的思念和对季节变换的感慨。燕子在各地出现,意味着秋天的离去与新的相逢。每年我都在社前见到它们,仿佛它们总是按时而来,追随着时节的变化。岂非人间的离合与相逢,都是有其缘由的?

注释

  • 处处:到处,表示到各个地方。
  • 定知:必定知道。
  • 秋后别:指秋天来临时,燕子要离开。
  • 年年:每年。
  • 长向:总是在。
  • 社前:社,即社神,社前指社庙前。
  • 行藏:出行与隐居,指个人的行踪和生活状态。
  • 岂是:岂不是,反问句。
  • 人间不见容:人世间难以见到的情形。

典故解析

“社前”指的是古代的社祭,是一种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常与农事和季节变化相关。燕子的出现与离去,常常被古人视为季节更替的象征,反映了自然与人事的密切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改革家身份闻名于世,推行新法,主张经济改革和教育发展,作品多涉及政治、哲学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王安石的晚年之际,正值他个人政治生涯的低谷期,可能是他对人生、季节、自然变化的一种反思与感慨。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燕》通过燕子的季节性迁徙,反映了人间的离合与时光的流逝。诗中提到“处处定知秋后别”,让人感受到燕子与秋天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自然现象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无常与变迁。王安石通过“年年长向社前逢”表达了自己对燕子的深刻感情,似乎每年的相见都充满了期盼与感慨。

“行藏自欲追时节,岂是人间不见容”这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诗人以燕子的行踪比喻人生的追寻,强调了人间的离合与相逢都是有其时间和原因的。这种对时间的敏感与思考,展现了王安石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处处定知秋后别:无论在哪里,都知道秋天来临时燕子将要离去。
  2. 年年长向社前逢:每年总是在社庙前与燕子相逢。
  3. 行藏自欲追时节:我个人的出行与隐居都是想要追随这个时节的变化。
  4. 岂是人间不见容:这难道不是人世间常见的情形吗?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采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使得诗句读来更加和谐。
  • 比喻:燕子的迁徙比喻人生的离合,深刻而富有哲理。
  • 反问:使用反问的修辞,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燕子迁徙的描绘,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王安石借助燕子来表达对时节变换的感慨,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着春天与希望,代表着生命的轮回。
  • 秋天:象征着离别与结束,暗示着人生的短暂。
  • 社前:连接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场所,象征着人与自然的互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王安石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的“社前”指的是什么?

    • A. 城市的前面
    • B. 社神庙前的地方
    • C. 家门口
    • D. 学校前面
  3. 诗中提到的燕子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离别
    • C. 春天与希望
    • D. 旅行

答案: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安石 vs. 李白
王安石的《燕》更多地关注于自然与人生的哲理,而李白的作品则常常充满豪情与自由的精神。两位诗人在风格与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