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家避地》

时间: 2025-01-10 22:57:39

生身恨晼晚,丧乱适吾遭。

百岁大槐过,三年空谷逃。

平羌无上策,医国付群豪。

年大伤蓬转,愁坡破浊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携家避地
作者: 葛立方 〔宋代〕

生身恨晼晚,丧乱适吾遭。
百岁大槐过,三年空谷逃。
平羌无上策,医国付群豪。
年大伤蓬转,愁坡破浊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遭遇的不满与无奈。诗人感慨自己生于世道动荡的时代,无法安宁地生活。经历了丧乱的苦难,年岁如白驹过隙,感到时光流逝的无情。面对国家的困境,诗人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那些有权势的人身上。最终,诗人感受到内心的沉重和苦闷,无法逃避世事的纷扰。

注释:

字词注释:

  • 生身:出身,出生。
  • :怨恨,感到不满。
  • 晼晚:指时间晚,暗指人生漫长而又无奈。
  • 丧乱:指国家动乱,社会动荡。
  • 百岁大槐:大槐树,古时指代故乡,象征着归属。
  • 平羌:指平羌地区,古代的边疆地区,象征着动荡与不安。
  • 医国:治国,挽救国家的意思。
  • 群豪:众多权贵。
  • 年大:年岁已大。
  • 伤蓬:指蓬草,象征着贫弱。
  • 愁坡:愁苦的山坡,代表心情的沉重。
  • 破浊醪:浊醪指劣酒,暗指生活的苦涩。

典故解析:

  • 大槐:大槐树在古代常被用来象征家乡和根基,诗中提到百岁大槐,是对故乡的思念。
  • 平羌:平羌是古代边疆地区,象征着动荡和不安,诗人在此表达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而著称。其作品多反映时代动荡与个人情感,风格悲凉而又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经历了国家的战乱与家庭的颠沛流离,因而产生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诗中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

诗歌鉴赏:

《携家避地》是一首充满悲伤与无奈的诗作,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人生苦难的反思。诗的开头,诗人以“生身恨晼晚”表达了对生活的怨恨,似乎暗示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奈。接下来的“丧乱适吾遭”,则直接指出了时代背景的动荡,给个人生活带来的困扰。

“百岁大槐过,三年空谷逃”中,诗人通过对比生与死、安宁与动荡,展示了时光飞逝的无情与生活的不易。大槐树象征着故乡与安宁,而空谷则暗示着无处可归的孤独。最后的“年大伤蓬转,愁坡破浊醪”更是将个人的愁苦与国家的困境紧密相连,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助与对过往的怀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叹,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凉与无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生身恨晼晚:出生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感到时光流逝的无奈。
  • 丧乱适吾遭:遭受国家的动乱与个人的苦难。
  • 百岁大槐过:怀念故乡的安宁,感叹时间的流逝。
  • 三年空谷逃:在动乱中无处可逃,感到深深的孤独。
  • 平羌无上策: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无能为力,缺乏解决之道。
  • 医国付群豪:希望寄托在有权势之人身上,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 年大伤蓬转: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到人生的无常与脆弱。
  • 愁坡破浊醪:内心的愁苦如同浊酒般难以消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一场旅行,暗示生命的短暂与无奈。
  • 对仗:运用对仗手法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 意象:大槐、空谷、平羌等意象丰富,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局势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动荡年代的无奈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槐:象征故乡与安宁,反映了诗人对归属的渴望。
  • 空谷:象征孤独与无处可归,表达了诗人的寂寞感。
  • 平羌:象征国家的动荡与不安,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携家避地》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白居易
    C. 葛立方
    D.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大槐”象征什么? A. 动荡
    B. 安宁与故乡
    C. 自我反省
    D. 未来希望

  3. 诗中的“空谷”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幸福
    B. 孤独与无助
    C. 期待
    D. 愤怒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葛立方的《携家避地》更为沉重和忧伤。李白的作品强调豪情与人生的快意,而葛立方则深刻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情感基调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名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