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伯父工部见庆尘忝之什》

时间: 2025-01-10 19:05:39

江夏无双旧姓黄,末科容我出寒乡。

人间学子垂垂老,天上丹枝恰恰芳。

避地本安元结洞,拥书犹记赞公房。

岂知今世持衡者,不听更筹听织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夏无双旧姓黄,末科容我出寒乡。
人间学子垂垂老,天上丹枝恰恰芳。
避地本安元结洞,拥书犹记赞公房。
岂知今世持衡者,不听更筹听织芒。

白话文翻译:

江夏的黄姓人家是无可匹敌的,我这末科(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名)考生能否离开寒冷的故乡呢?
世间的学子渐渐老去,而天上的丹枝(指美好的前程)却正显得芬芳。
我避世生活在这里,心中安宁,手中仍记得赞美公房(指孔子之学)。
岂料如今的世道,持衡者(即权贵)不再听从我这种学子的建议,而更倾向于听那些编织美好谎言的人。

注释:

  • 江夏:指江夏地区,今湖北省。
  • 无双:没有对手,独一无二。
  • 末科:指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名,意指作者身份卑微。
  • 寒乡:指故乡,因穷困而显得寒冷。
  • 垂垂老:渐渐变老。
  • 天上丹枝:比喻美好的前程或理想。
  • 避地本安:避世安宁的生活。
  • 赞公房:指赞美孔子的学说。
  • 持衡者:指掌握权力的人。
  • 织芒:指编织谎言或美丽的幻想。

典故解析:

  • 公房:指孔子,意在表达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 丹枝:常用来形容美好的愿望或理想,源于古代对仙人及其所持植物的描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葛立方,宋代诗人,字山甫,号立方。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相结合,表达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对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学子理想的压制,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诗歌鉴赏:

本诗以“江夏无双”的引入,彰显了黄氏家族的显赫,同时反衬了作者自身的卑微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末科容我出寒乡”一句,葛立方表达了对于前途的渴望与无奈。接下来的“人间学子垂垂老”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学子们在追求理想的途中逐渐老去,暗示着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而“天上丹枝恰恰芳”又将视线转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强烈对比。而后两句“岂知今世持衡者,不听更筹听织芒”更是直指当时社会的现状,权贵们不愿倾听真正的建议,而是沉迷于虚假的繁华与美好幻想之中,显示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批判。

整首诗在情感上经历了从期待到失落的转变,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现实的无奈,带给读者深思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夏无双旧姓黄:强调黄姓的显赫,以及自己渺小的身份。
  2. 末科容我出寒乡:表露出对离开故乡的渴望,以及科举失败的苦涩。
  3. 人间学子垂垂老:感慨学子们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
  4. 天上丹枝恰恰芳:象征美好的理想依然存在。
  5. 避地本安元结洞: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安宁和对书籍的珍视。
  6. 拥书犹记赞公房:暗示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7. 岂知今世持衡者:对当权者的无奈与失望。
  8. 不听更筹听织芒:批判社会风气,揭示现实的虚伪。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人间学子”与“天上丹枝”,形成对比。
  • 比喻:将理想比作“丹枝”,使抽象的理想具体化。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困境与追求。

意象分析:

  • 江夏:象征家族的荣光与个人的渺小。
  • 寒乡:代表困境与无奈。
  • 丹枝:象征美好的理想与追求。
  • 公房:代表儒家传统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江夏无双”的意思是: a) 江夏的黄姓家族非常显赫
    b) 江夏是一个寒冷的地方
    c) 江夏有很多优秀的学子

  2. “人间学子垂垂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时间的感慨
    b) 对年轻的渴望
    c) 对学业的自信

  3. “岂知今世持衡者”所指的是: a) 学者
    b) 当权者
    c) 农民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春日偶成》:同样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探讨人生与理想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比较葛立方的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更加沉郁细腻,而后者则豪放激昂,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表达与风格。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研究》
  2. 《古典诗词解析》
  3.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