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鸟无恶声,仁兽肯狂噬。
宁教鹦鹉哑,不遣麒麟细。
人人语与默,唯观利与势。
爱毁亦自遭,掩谤终失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好鸟不会发出恶劣的声音,仁慈的动物也不会轻易地伤害他人。宁愿让鹦鹉保持沉默,也不要让麒麟(象征祥瑞之物)变得细小而无声。人们说话或沉默,都是为了追逐利益与权势。爱好毁谤的人最终也会遭到报应,掩盖谤言的结果终究是失去算计。
注释:
- 好鸟无恶声:指善良的鸟不会发出恶毒的声音。
- 仁兽肯狂噬:指仁慈的动物不会轻易地伤害他人。
- 宁教鹦鹉哑:宁愿让鹦鹉不说话。
- 不遣麒麟细:不让麒麟变得细小而无声,象征着高贵的事物不能被淹没。
- 人人语与默:每个人的言语或沉默都是有原因的。
- 唯观利与势:只是关注利益和权势。
- 爱毁亦自遭:喜欢毁谤他人的人最终会遭到报应。
- 掩谤终失计:掩盖谤言的结果终究是失去算计。
典故解析:
- 麒麟:在中国文化中,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象征着祥瑞与美德,代表高尚的品德和理想的社会。
- 鹦鹉:鹦鹉常被视为模仿者,诗中用来比喻那些只会重复他人言辞而没有自己见解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空图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思考。
创作背景:在唐代,社会风气复杂,权力与利益之间的斗争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微妙。司空图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写下此诗以表达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感时》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冷漠。开篇描述了善良与仁慈的动物,传达出一种向往美德的情感;而对比鹦鹉与麒麟的描写,则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切关注。诗中提到的“人人语与默”,折射出人们在利益面前的无奈与选择。通过对人性的批判,诗人警示世人,爱好毁谤、追逐名利的人最终会自食其果,失去理智与清晰的判断。
全诗通过对比与暗喻的手法,展示了一个矛盾的世界:美德与谎言、沉默与喧嚣、善良与自私。正是这种对比,突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激励读者反思自身的行为与选择,从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求真理与正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好鸟无恶声:强调善良事物的本质。
- 仁兽肯狂噬:指出道德良知的缺失。
- 宁教鹦鹉哑,不遣麒麟细:表达对高贵理想的期许。
- 人人语与默,唯观利与势:揭示现实中人们的真实动机。
- 爱毁亦自遭,掩谤终失计:警示说谎者的下场。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和兽比作人,展现人性。
- 对仗:如“语与默”、“爱毁与自遭”,增强了诗的音乐性与节奏感。
-
主题思想:
- 反映了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揭示了追逐利益的虚伪与对美德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好鸟:象征善良与纯真。
- 仁兽:代表具有道德感的生物。
- 鹦鹉:象征表面无害却缺乏深度的存在。
- 麒麟:象征理想与高尚的品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好鸟”象征什么? A. 恶行
B. 善良
C. 忍耐 -
诗人认为,人们说话或沉默的原因是什么?
A. 个人兴趣
B. 利益与权势
C. 社交需求 -
“宁教鹦鹉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对言语的轻视
B. 对美德的追求
C. 对动物的喜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晓》孟浩然
诗词对比:
- 司空图的《感时》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两者均对社会现象有所反映,但《感时》更侧重于对人性的思考,而《琵琶行》则通过音乐传达个人情感与社会苦闷。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司空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