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王张二山人登白塔台书怀》

时间: 2025-01-11 08:51:21

冯高秋望杳无涯,表里河关拥汉家。

已倩白云扶落帽,更携黄菊散空花。

清砧出郭催寒近,返照衔山度鸟斜。

古往今来何日尽,大千世劫本恒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冯高秋望杳无涯,表里河关拥汉家。
已倩白云扶落帽,更携黄菊散空花。
清砧出郭催寒近,返照衔山度鸟斜。
古往今来何日尽,大千世劫本恒沙。


白话文翻译:

在冯高的秋日,远望无边无际,
河关四周拥护着汉朝的家国。
我已让白云扶起我的落帽,
又携带着黄菊散落在空中。
清脆的砧声从城外传来,催促着寒意的临近,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山间,鸟儿斜飞而过。
古往今来何时才能结束,
这大千世界的劫难本如恒沙般无尽。


注释:

  • 冯高:指的是冯高山,地名。
  • 杳无涯:形容视野极为辽阔,没有尽头。
  • 表里河关:形容河流与关隘。
  • 汉家:指汉朝,象征繁荣的国家。
  • 白云:比喻轻松自在的心情。
  • 黄菊:秋天的花,象征清高和坚韧。
  • 清砧:砧声清脆,象征着生活的日常与寒意的来临。
  • 古往今来何日尽:古今的时间流逝何时才能结束。
  • 大千世劫:指的是广阔的世间遭遇的各种劫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云霄,明代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代,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登白塔台,与友人王张二山人一同游玩,借景抒怀,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九日同王张二山人登白塔台书怀》是一首充满秋日气息的古诗,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首联“冯高秋望杳无涯”,展现了秋日的广袤与孤寂,情感的基调便在此确立。紧接着的“表里河关拥汉家”则将个人的视野扩大到国家的层面,暗示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

下两联中,诗人通过“已倩白云扶落帽”,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态度,仿佛在轻松中面对生活的重担,而“清砧出郭催寒近”,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生活的琐碎与深刻思考交织在一起。最后一句“古往今来何日尽,大千世劫本恒沙”,以宏观的视角思考人类历史,无尽的劫难似乎是人类共同的命运,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象描绘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冯高秋望杳无涯: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秋日辽阔景象的欣赏,但同时也带有一丝孤独感。
  2. 表里河关拥汉家: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历史相结合,表达了对汉代盛世的怀念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3. 已倩白云扶落帽: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情,似乎在与自然和谐共处。
  4. 更携黄菊散空花:黄菊象征着坚韧与高洁,散落的花瓣则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美丽的短暂。
  5. 清砧出郭催寒近:清脆的砧声提醒人们寒冬将至,生活的琐事和季节的更替。
  6. 返照衔山度鸟斜:夕阳的余晖与飞鸟的姿态,增添了诗歌的动感和生机。
  7. 古往今来何日尽: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对人类长河的深刻反思。
  8. 大千世劫本恒沙:强调了世间的苦难与无尽,给人以沉重的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云扶落帽”,将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
  • 对仗:如“返照衔山度鸟斜”,成对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黄菊”、“白云”等,构建了独特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日景象的欣赏,同时又流露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人生命运的感叹,展现了一种悲悯而又豁达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成熟和凋零,代表生命的轮回。
  • 白云:象征心境的轻松和洒脱。
  • 黄菊: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着秋天的精神。
  • 砧声:象征生活的常态与时间的流逝。
  • 夕阳: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同时也暗示着终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冯高”指的是: A. 一位历史人物
    B. 一座山
    C. 一种花

  2. 诗中提到的“黄菊”象征: A. 美丽
    B. 坚韧与高洁
    C. 暴力

  3. “古往今来何日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历史的沉思与无奈
    C. 对生活的享受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秋夕》 杜牧

诗词对比:

  • 《登高》与《九日同王张二山人登白塔台书怀》:两首诗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登高》更侧重于对人生的感慨,而《九日》则融合了国家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