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华寺前遇县令过避之入寺僧皆昼睡》

时间: 2025-02-04 16:27:07

堕絮飞花掠钓船,天华寺下赏春妍。

县多官府鸣驺过,僧少丛林避客眠。

出网长鱼犹鱍鱍,争泥新燕欲翩翩。

典衣剩买旗亭醉,已过旗亭六十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堕絮飞花掠钓船,
天华寺下赏春妍。
县多官府鸣驺过,
僧少丛林避客眠。
出网长鱼犹鱍鱍,
争泥新燕欲翩翩。
典衣剩买旗亭醉,
已过旗亭六十年。

白话文翻译:

飘落的絮和飞舞的花瓣掠过钓鱼的小船,在天华寺下欣赏着春天的美丽。县衙的官员们骑马经过,寺里的僧人们都躲在丛林中午睡。打长网捕鱼的情景依旧,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争着在泥土中嬉戏的新燕正准备振翅飞翔。我只剩下买醉的衣服,已经在旗亭旁度过了六十年。

注释:

  • 堕絮:飘落的柳絮。
  • 飞花:飞舞的花瓣,指春天时花朵的凋落。
  • :掠过,轻轻地经过。
  • :驺马,指官员骑的马。
  • 丛林:树林,指寺庙周围的环境。
  • 鱍鱍:形容长鱼在水中游动的样子。
  • 争泥:争着在泥土中嬉戏。
  • 典衣:指买醉后的衣服。
  • 旗亭:指路边的亭子,通常用来休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陆游一生致力于抵抗金朝的侵略,作品中多体现了忠诚与爱国情怀。他的诗风直率、清新,擅长抒情和描绘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陆游晚年,他在天华寺游玩时,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宁静,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他在诗中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象与社会现象,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景象与周遭环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首联“堕絮飞花掠钓船”,以生动的自然景象引入,既有春天的温暖,又有一丝飘忽的惆怅,表现出诗人对春日美景的欣赏。接下来“县多官府鸣驺过”,描绘了官员们骑马经过的场景,突显了世俗的繁华与喧嚣,形成与前面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诗中的“僧少丛林避客眠”进一步揭示了寺庙的清幽与僧人的懒散,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后面的“出网长鱼犹鱍鱍,争泥新燕欲翩翩”,通过描绘钓鱼与燕子嬉戏的画面,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与自由,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最后“典衣剩买旗亭醉,已过旗亭六十年”,则流露出一种世事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往日时光的怀念。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的手法,意境悠远,情感真挚,展现了陆游深厚的艺术功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堕絮飞花掠钓船:描写春天的景象,柳絮和花瓣飘落,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2. 天华寺下赏春妍:在天华寺下欣赏春天的美丽,表达诗人享受自然的乐趣。
  3. 县多官府鸣驺过:县城的官员骑马经过,突显出官场的繁忙与喧嚣。
  4. 僧少丛林避客眠:僧人们在丛林中避开客人,显示出他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5. 出网长鱼犹鱍鱍:形容鱼在水中游动的状态,体现出自然的生机。
  6. 争泥新燕欲翩翩:新燕在泥土中嬉戏,表现出春天的活力。
  7. 典衣剩买旗亭醉:暗示诗人因年岁渐长,已在旗亭旁醉酒。
  8. 已过旗亭六十年:感慨时间的流逝,表现出对人生的审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堕絮飞花”和“出网长鱼”,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用“飞花”和“长鱼”比喻生命的多姿多彩,展现了自然的美。
  • 拟人:将燕子描绘为在泥中“争”的状态,使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的喧嚣,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流逝的感慨,展现了陆游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岁月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柳絮:象征轻盈与飘逸,表现春天的柔美。
  • 长鱼:代表自然的生机,寓意生活的活力。
  • 新燕:象征青春与活力,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象包含哪些元素? A. 树叶和雪花
    B. 柳絮和花瓣
    C. 夕阳和星星

  2. “县多官府鸣驺过”中“鸣驺”指的是什么? A. 鸟鸣
    B. 马鸣
    C. 风声

  3. 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在哪一句中? A. 出网长鱼犹鱍鱍
    B. 典衣剩买旗亭醉
    C. 僧少丛林避客眠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陆游与白居易的春日诗作都有对自然的描绘,但陆游更注重人生感悟,白居易则更倾向于借景抒情。陆游的作品中常流露出对时间的无奈,而白居易则更关注人情冷暖,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