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于越亭》

时间: 2025-01-26 00:48:02

扁舟亭下驻烟波,十五年游重此过。

洲觜露沙人渡浅,

树稍藏竹鸟啼多。

山衔落照欹红盖,水蹙斜文卷绿罗。

肠断中秋正圆月,夜来谁唱异乡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于越亭
扁舟亭下驻烟波,
十五年游重此过。
洲觜露沙人渡浅,
树稍藏竹鸟啼多。
山衔落照欹红盖,
水蹙斜文卷绿罗。
肠断中秋正圆月,
夜来谁唱异乡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越亭停泊的小舟下,回忆起十五年前的游历。河洲的尖角露出沙滩,人们渡水时水浅;树枝间藏着竹子,鸟儿在啼鸣。山峦映衬着落日,红光斜倚着亭盖;水面波纹轻微,宛如绿罗绸缎。中秋之夜,圆月高悬,让人肠断心伤;夜里不知谁在唱着异乡的歌。

注释:

  • 扁舟:指小船。
  • 烟波:形容水面如烟如雾,景色迷蒙。
  • 洲觜:洲的尖角,指河中的沙洲。
  • 渡浅:水很浅,容易渡过。
  • 树稍:树枝的末端。
  • 藏竹:竹子隐藏在树枝之间。
  • 肠断:形容心中悲伤。
  • 异乡歌:在异乡唱的歌,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祜,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字子华,号少山,长于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其诗风清新自然,意境幽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再次来到越亭时,回忆起年轻时的游历,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正值中秋,月圆之夜,思乡情愫愈加浓烈。

诗歌鉴赏:

《题于越亭》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孤舟停泊在烟波之下的宁静景象,诗人以此引出对过去的回忆与对家乡的思念。开篇“扁舟亭下驻烟波”,以“扁舟”引入,营造出一种轻盈、灵动的意境,伴随着“烟波”的描摹,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一丝朦胧与神秘。

接着,诗人通过“十五年游重此过”,让人意识到时光的流逝,同时也传达出一种久别重游的复杂情感。诗中的自然景象随之展开,洲觜、沙滩、树竹、鸟鸣,交织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自然之美。

后半部分,诗句“肠断中秋正圆月”直指诗人的情感核心,圆月象征着团圆,然而在异乡的孤独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愈加显得沉重,夜里传来的异乡歌声更是加深了此情此景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在优美的景致中透出一丝凄凉的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扁舟亭下驻烟波:小舟停靠在亭下,水面如烟波般迷蒙。
  2. 十五年游重此过:经过十五年,再次来到这里,感慨时光飞逝。
  3. 洲觜露沙人渡浅:河洲的尖角露出沙滩,水很浅,人们渡水时十分容易。
  4. 树稍藏竹鸟啼多:树枝间藏着竹子,鸟儿啼鸣声多。
  5. 山衔落照欹红盖:山峦映衬着落日,红光斜倚着亭子。
  6. 水蹙斜文卷绿罗:水面波纹轻微,宛如轻纱般的绿罗。
  7. 肠断中秋正圆月:中秋之夜,圆月高悬,令人心中悲伤。
  8. 夜来谁唱异乡歌:夜里不知是谁在唱着异乡的歌,增添了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喻为烟波,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如“鸟啼多”,赋予鸟儿以情感,使得自然景象更具生机。
  • 对仗:如“山衔落照”和“水蹙斜文”,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兼具了对生活的哲思与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扁舟:象征自由与流浪。
  • 烟波:象征模糊的记忆与情感。
  • :象征团圆与思乡。
  • 异乡歌:象征孤独与离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张祜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中秋”意指什么?

    • A) 端午节
    • B) 春节
    • C) 中秋节
    • D) 元宵节
  3. “肠断”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惆怅
    • C) 愤怒
    • D) 无奈

答案

  1. C) 张祜
  2. C) 中秋节
  3. B) 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描绘了月下的思乡情感。

诗词对比

  • 张祜的《题于越亭》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张祜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而李白则通过直白的情感表达,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